给孩子种下一生的美好 ——杭州市余杭区星桥第二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5-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漂亮的油纸伞让星桥二小的孩子们爱不释手。 非遗传承人经常走进星桥二小给学生们进行现场展示。

□沈健龙 洪雨婷

如花五月,杭州市余杭区星桥第二小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学校宽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厅中,学生们围绕在一张张长桌旁,认真地看着一件件奇特的工具在教师手上飞舞……没多久,一把精致的杆秤就展现在他们面前。

星桥二小是一所新校,办学不到3年。早在建校之初,学校就开始思考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坚信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一生的美好。”校长滕晓芳说,非遗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活的文化,形式多样,充满趣味。“非遗进校园”,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提升学生素养,促进文化传承。

去年,余杭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余杭”建设的实施意见》后,学校更是加快了“非遗进校园”的建设步伐,以此来“办有故事的学校,做有温度的教育”。

想借文化的翅膀

星桥历史悠久,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当地的人文资源颇为丰富,有人将其归纳为一馆(班荆馆)、一寺(佛日净慧寺)和三山(桐扣山、黄鹤山、佛日山),大诗人苏东坡也曾到过星桥并题诗一首。

然而,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不会自动地成为教学资源。“学校以‘养正’为核心办学理念,必然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来启蒙养正、涵养天性、立德立才,为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滕晓芳说,在翻检了星桥的前世今生后,学校特别重视搜集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民间传说故事,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育元素。

桐扣山在当地有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相传在晋武帝时,山体突然崩塌,出现一面硕大无朋的石鼓,捶之无声。消息传到京城,晋武帝听说后问太常张华。后者说,只要伐取蜀地桐木,刻成鱼形鼓槌,敲起来必定声震六合。后来,事情果然如张华所说,桐扣山也因此得名。此外,桐扣山还是二十四孝“丁兰刻亲”故事中丁兰的葬母之地。

这些传说与故事被学校用心地编入“非遗黄口说”中。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董天圆直言,现在不仅是孩子,连大人也越来越缺少乡愁记忆。但他没想到,课程推出后会受到学生及家长热烈的追捧。如今,只要有客人来学校参观,孩子们都会不失时机地来上一段“黄口说”,从桐扣山说到半山娘娘,从田螺姑娘讲到徐文长等,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抒发了浓浓的家乡情、赤子情。

此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节假日去参加一些民俗活动,例如端午观看赛龙舟、新年逛庙会等,让孩子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与氛围中,感受传统节日里的民风民俗与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家长将非遗学习带入孩子的生活,在充满烟火味的世俗百态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所在,感受非遗与传统的魅力。

非遗不是一门课

星桥二小非常重视食育文化,当美食与非遗相遇时,学校设计出很多好玩的活动。如,“中华美食,传承有我”系列活动,家长就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中华传统美食,述说美食背后的故事,面授制作技艺等。五彩饺子千层饼,粢毛肉圆绿豆糕……孩子们在飘香的美食中,完成了一趟奇妙的文化之旅。

非遗从来不是一门课,而是门门课。这些年来,星桥二小先后开发出“非遗黄口说”“非遗天真玩”“非遗童心绘”“非遗小手传”四大课程,通过领略、认知、体验等多种方式,让稚嫩的孩子与这些古老的文化艺术亲密接触,这其中既有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也有传承人、学生家长等的演示。

与此同时,学校还打破学科界限,由教师自主选择负责项目,让每位教师的才艺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变“非遗课堂”为“课堂非遗”。算盘作为古代计算工具,与数学学科密不可分。但在数学教师陶迎赟看来,如果只讲计算未免将算盘这一非遗狭隘化了。所以,她还给学生介绍“金算盘”“铁算盘”等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讲解算盘作为礼品、配饰的寓意。有时讲到作品制作,美术教师还会现身课堂,教学生设计。

“经过这样全面的浸润,才能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非遗。”负责“非遗小手传”的教师林韵说,他们一般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整理与各项目有关的学科知识,制作非遗微课,由项目负责教师进行整合梳理,将各个学科联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网,让学生在大学科融合中充分体会非遗魅力,开发多方面思维,提升综合学习及运用能力。而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深入学习的过程,最后发展为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传承非遗。

总有羽化成蝶时

为加深学生对非遗的专业认识,星桥二小还积极邀请艺术院团、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等到校,进行展示与传承。像省级非遗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艺传承人曹传曾、余杭高头竹马传承人姚荣铨等人都曾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展示。至于杭州市、余杭区的非遗传承人更是经常成为学校的座上宾,为学生们打开了精彩的非遗世界。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非遗课题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灶头画从灶上发展到纸上,载体变了,可它的民间特色没变。在“非遗童心绘”负责教师胡云盈的带领下,师生们以灶头画为研究对象,探索美术拓展课程。学生们还进行了灶头画的创作,过程也特别有趣。家长们非常支持,有的还将这些灶头画拿回老家贴在了灶头上。

目前,星桥二小正在筹建非遗少儿传承研究院。据说,这在余杭乃至全省的中小学校园里也不多见。据介绍,研究院将通过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借助教育性传承、兴趣性体验等形式,在将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让新时代的孩子们在蓝天下共享人类文明菁华,丰润心灵,养其正心。

“阳阳”是星桥二小的吉祥物宝宝,这是该校学生陈宋紫涵设计的作品。它身穿极富活力的彩色服饰,带着可爱俏皮的笑容,展现着星桥二小学子“阳光、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它抬头挺胸,显示着星桥二小学生崇尚“自信博学”的学习态度;它手持篮球,行进间上篮,身手矫健,彰显着学校充满活力的办学特色……

在滕晓芳看来,学校把原本高深的非遗文化变得雅俗共赏,就是为了给孩子种下一生的美好。他们不一定要把非遗当成一生的事业,但一定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而学校也坚信,总有羽化成蝶时,会有更多陈宋紫涵式的“星少年”涌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