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不聘物业公司,却实现了垃圾分类;不设宿管教师,学生每天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不请教官和指导教师,每年新生军训如常举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请看—— 一所民办职校的奇妙德育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5-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汽修专业建成了六大实训车间。图为学生在发动机车间练习拆解零件。 学校与北京中航祥云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旅游专业航空服务高端人才。图为学生正在开展仪态训练。

□ 金 澜/文 通讯员 刘 磊/摄

宽敞明亮的学生公寓、装备齐全的实训室、400米标准跑道双操场……17年,从几间板房的草台班子,发展到现在几个校区近万名师生,四川省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迅速成长为当地职业教育的一张金名片,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同仁考察取经。在这惊人的成长速度背后,离不开其独特的育人模式。近日,记者受四川教育报刊社邀请,远赴德阳零距离接触这所学校。

中职学生不是捣蛋分子而是能人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走进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句话。

据悉,学校前身是国有大型企业德阳市天池集团公司技工学校,在2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技工们爱岗敬业、遵守纪律、热爱团队的精神特质早已渗透于校园文化中。2003年新学校建立后,校领导想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老学校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然而,现在的90后、00后,普遍自我意识强烈,如何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呢?经过领导层考察讨论,在“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素质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下,提出了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模式。

“外部高压环境始终是辅力,内心积极向上的欲望才是人真正的成长动力。我们相信学生,放心学生,学生也用行动回报我们。”校长徐程际说。

漫步校园一小时,随机走入20间教室和实训室,楼梯间、路面上、花坛里均找不到一片纸屑和一个空瓶。徐程际介绍,建校以来,学校不聘物业公司、不设宿管教师,校园内公共区域保洁工作都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包干,实行课余时间一日三清理;后续检查评比和垃圾分类也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自我约束意识大大增强。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下课时分,学生们自觉将抽屉内杂物带出,投入楼底的垃圾桶内;如厕后洗完手,会将洗脸台完全擦干才离开;而非军训期间,寝室里的被子也是叠成方块,鞋子、脸盆、毛巾一字排开,分类放置……

学生自主管理还延伸到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环节,负责校园广播站和文学社团刊物采编的是学生,每年新生军训教官全部由上一届优秀学长担任,学校早晚自习也不要求教师到场,都由“小学长”“小教师”管理。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经验,该校还推出素质教育大课,编印《党铸初心,德蕴花开》知识读本。根据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以讲座和实践等多样化形式,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成功秘诀传授给学生,使德育内容入眼、入脑、入心。

少数民族学生不是负担而是宝贝

201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小凉山彝区“9+3”学生免费教育计划实施意见》,每年组织大小凉山彝区13个县(区)(凉山州10县,乐山市3县区)一批学生到彝区以外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自告奋勇地挑起重担,每年积极完成招生计划,现在读少数民族(包括彝族、藏族、羌族、蒙古族、回族等)学生有1000余人,分别就读于汽车维修、数控机床、电子商务等专业。

彝区学生普遍语言不通,文化课基础薄弱,时间纪律观念不强,刚来时与汉族学生有隔阂,很难融入校园生活。学校成立了民族学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呼吁广大师生用细致入微的关爱,一点点打开少数民族学生的心扉。

自此,黑板报、宣传栏和学校微信号上总能看到反映民族团结与进步的图文和视频;文艺会演为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学生开辟了展示的舞台;彝族新年期间,学校举行篝火晚会,组织不能回家的彝区学生吃坨坨肉,为他们营造家的氛围;师生主动与彝区学生结对,用成长手册记录点滴进步。

爱在源源不断地流淌,让彝区学生倍感温暖,几年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藏族学生扎西拉么和索朗卓玛、回族学生杨鑫、彝族学生白古几是校篮球队主力,助力学校蝉联德阳市中等职业学校篮球联赛冠军;曾因家庭原因辍学的旅游专业学生郑玉娇,在师生帮助和开导下重返校园,完成学业,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大赛崭露头角,2018年还获评四川省“最美中职生”;彝族小伙喇苦佐,毕业后回乡创业,成立泸沽湖旅游农家乐合作社,经济效益良好,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

正如徐程际所说,少数民族学生的到来从不是负担和麻烦,而是机遇,一个更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大好机遇。

党建工程不是形式而是做事法宝

几年摸爬滚打下来,学校并不满足于基础素材积累,转头开始探索党建对德育的引领力,发起“红色领航‘四心’融合”党建品牌,内含10项“党建+”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党建+德育”工程。

为什么一所民办学校会如此重视党建?

徐程际表示,10多年工作经验告诉自己,德育工作之所以进展迅速、成效明显,就是因为一批党员教师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散发正能量,感染着每位师生,督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德育新时代,学校更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教育优质发展的优势,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学校的发展成果,让德育工作经验辐射出去,惠及更多师生。

记者欣喜地发现,这股育人正能量正不断蔓延,直抵学校各方面工作。“党建+技能大赛”,教师赵益通宵达旦,为学生设计全面的个性化训练计划;“党建+关爱”,教师邱枥娇面向全体教师发起留守学生“三个一”倡议,即每天一句问候、每周一次谈心、每月帮助学生与家长通一次亲情电话;“党建+高考升学”,教师梁勇、周志全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不断优化复习方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