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的需求就是变革的力量” 《一中一月》:师生间的特殊对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黄莉萍

似乎是一场适时的相遇。

当16岁的张弘毅将自己出的“报纸”从打印店“移送”到学校公告栏上时,没有想到的是,他恰好遇上了学校改革的前奏。

“学校正好需要一份学生自己办的报纸!”被请到政教处的张弘毅在“惊吓”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份惊喜。

此后,张弘毅和他的小伙伴们,与他们创办的《一中一月》一起,见证并推动了新时期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

源于“问责”的学生报

2013年3月,安徽铜陵市第一中学公告栏上张贴了一张非同寻常的A4纸。这是一份由高二学生张弘毅“出版”的只有一个版面的“报纸”。只有一篇“报道”,内容却很犀利——关注上下学时校门口前堵得一塌糊涂的学院路,直接“问责”政府和学校。

报纸很快被送到了政教处主任王世华的手中。他津津有味地读完,第一感觉是——“看到了青年的激情”。“我们讨论了一会。在获取更多信息后,他很快就能根据现实情况多角度理性地分析路堵的原因。”4月15日,4个版面的《一中一月》第一期正式面世。头版头条即为后续进行了多方采访的《学院路堵得一塌糊涂,路的问题,还是素质问题?》

《食堂,你肿么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宿舍现状蓝皮书》……从每期4个版面到如今的24个版面,《一中一月》从未改变对校园生活的不断审视与思考。只是,他们的采访,会成为全校学生的一次大讨论、大调查,成为学生记者与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和教师们的“面对面”,成为师生充分交流下的一些建议和改进……

这些常常能用上三四个版面的专题,更有学生们对自己的剖析——《浅谈“诚信考试”现状》《社团联盟冷思考》《浅谈校园欺凌现象》……“你能清晰地看到,这个平台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思想力、对问题的判断力、对复杂问题的承载力。”王世华颇为自豪。

《一中一月》每月出版一期,每期校内“发行”3000份,师生人手一份。每次拿到报纸,指导教师陈希最喜欢翻阅的是专题调查栏目《深见》和刊发《对中美贸易争端的一些思考》《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发展的失败看中国海军的未来发展》等学生文章的《万象》栏目,“因为展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能看到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理解”。

“我们学校诞生于1938年的抗日烽火中,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育人目标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承和重塑?”校长王屹宇希望铜陵一中能成为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开放的实践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引发学生生命自觉的学校。

“学生需求就是变革的力量”

王屹宇即将就任铜陵一中校长的消息,学生们是从2013年12月那期的《一中一月》上看到的。

而在2014年3月号的《一中一月》上,头版上的《校方出台〈学生社团建设方案〉》与二、三版上的《问答校长王屹宇》,让师生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学校的改革方向。

“每周五下午至少会有一节课时间供同学们进行社团活动”“不设门槛,鼓励参与,报名可去政教处”,《一中一月》在《校方出台〈学生社团建设方案〉》报道中这样写道。

“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更充实、更人性化和期待美好未来的高中生活!”在报道下方的“我之社团观”系列评论中,学生刘皓晨呼吁。

“培养学生领导力,是我们近阶段的核心工作”“把我们的眼光和追求放远一点,注重学校发展和人的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温暖的人’,就是有人文关怀的、内心有他人的人”“学生要真正地自我管理、自主开展活动,学校要让学生更多地介入学校管理、介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屹宇面对《一中一月》9名学生记者侃侃而谈,他知道,自己面对的其实是全校师生。

习惯一年来《一中一月》批评多、表扬少的王屹宇发现,学生记者们给予了他高度评价。在名为《“改革者”王屹宇》的采访手记的末尾,学生记者有些激动地写道:“学校让我们拥有荣誉感和归属感,祝福它永远春暖花开。”

“学生成长的需求就是我们改革的力量!”对于王屹宇的这句话,教师们如今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在铜陵一中,几乎每块工作的负责人、年级组长、相关教师等都被《一中一月》采访过。“孩子们的深度报道,对我们触动蛮大的。我们开始反思、讨论,并不断改革创新。”王世华很佩服《一中一月》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力,“它的受众是学生,因而关注的都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生视角和相关信息。”

负责德育工作的王世华因此常常陷入深思,“如何抓学生的痛点、兴趣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就这样,关注社会,关注困难群体的志愿者协会、红十字社团等先后成立;高三学生高考后校园义卖学习经验和用过的学习资料,交易款捐给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学生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后,我们就会鼓励他们去考证,费用学校报销,目的是激励他们掌握好社会需要的急救技能,关键时候能帮助到别人。”王世华说。

“发展自己就是成全学生”

一中商学院、实验社团、网球社、计算机爱好联盟、模拟联合国……铜陵一中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社团,50多个社团每个都配有相应的指导教师;每位学生还能选择性地参加该校101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选修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等的学习。“这些课程都是教师们在高效完成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的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教务处副主任毕茂荣这样告诉记者。

《选修课一周年,老师怎么看》《初探学分制改革》《一中一月网课调查》《社团再观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语教育》……来自充分收集学生声音的《一中一月》每个月的“拷问”,让教师们开始了一次次“奇幻的漂流”。

“这是一次次师生间的对话,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近5年来,铜陵一中有40多名教师在优质课评比、信息化大赛等系列教育教学大比武中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及以上奖励,其中全国一等奖就有8人次。“除了学校相应的培训、培养外,真正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是我们成功的法宝。”获奖教师王兴征告诉记者。

“发展自己就是成全学生。”这是铜陵一中教师们对师德的理解。发展自己,除了学科发展,更多的是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们对教育理解的不断发展。

物理教师王亚伟曾经是张弘毅的班主任。《一中一月》的创刊和发展,让王亚伟更坚定了对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别看《一中一月》现在有100来个采编人员,当年第一期的所有采编工作都是我班里学生完成的!”当年对这些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让王亚伟感到非常自豪,“这批学生纷纷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不仅学业出色,更有优秀的品格和对社会良好的担当意识!”

班主任盛莉逐渐“退到幕后”,班里的活动都放手让学生组织,“下午两点半上课前有15分钟的班级活动时间,孩子们就按照学科特点,每天组织讨论、演讲、表演等活动”。

心理教师夏冰今年开出了“同理心实验室”,希望通过相关主题的读书分享、心理剧创作与表演、书信沟通、摄影展研讨等,引导学生们思考关爱的力量,实现无痕德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