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了求学愿望,又学到一技之长,还为家里减负…… 德清职业中专“云南班”扶贫扶智更送信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9-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王力中

“叔叔、婶婶,这2000元是我在餐厅当服务生挣的,请收下。”余丽花通过手机转账,将攒下的2000元汇给了远在云南老家的叔叔。

余丽花是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7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家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苏典乡山区。因为父母双亡,她与弟弟一直由叔叔婶婶抚养。叔叔婶婶一家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也是重点扶贫户。

今年5月,进入毕业实习期的余丽花在学校的帮助下,到德清一家度假酒店当起了实习服务生。每个月吃住都由酒店提供,还有保底薪酬2500元,这让余丽花看到了走出贫困的希望。

“小余很懂事,以前顶岗实习时,就把得到的报酬全都寄回老家,她叔叔家一年收入只有数千元。如今,小余有书读,又帮家里减了负担,她叔叔一家人对小余能来德清读书感激不尽呢。”余丽花的任课教师、德清职业中专“云南班”负责人宋晓兰这样介绍。

在德清,像余丽花这样来自云南芒市、盈江、梁河三个县市的云南籍学生有87名,他们是中央提出“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后,德清县对口帮扶的受益者。首批2017级40多名“云南班”学生,已全部进入毕业实习期。2018级“2+1”年制的“云南班”学生正在免费就读。

虽然只接收了两个班级的学生,但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加上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如何管理教导好这些学生,给德清职业中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云南班”工作小组,全面负责“云南班”学生的教学、生活、后勤等,每月给予“云南班”学生每人200元助学金。在配强师资、开展日常教学外,学校还利用双休日推出“工学结合”“学校+社工”等教学新模式。

宋晓兰说,所谓的“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周末,结合所学专业,每次轮流安排12名学生到校外的中西餐厅顶岗实习,既让学生得到技能锻炼,又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为学生家里减轻负担,增加收入。而有社会力量参与的“学校+社工”教学新模式,则是引进德清晨曦社工,在周六组织开展的社工课程和各种联谊活动中,增加“云南班”学生对德清的融入感。同时,通过各种励志教育,锤炼他们的意志。

新的教学模式提振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一些刚来时存在陋习的学生,在德清教师、社工的帮助下,纷纷戒掉不良习惯。去年年底,负责教学的4位教师奔赴3000公里以外的云南,翻山越岭上门家访,进一步融洽了师生情谊,而家长们握手道谢、手拭热泪的情景,也让家访教师更意识到了肩上的这份责任和使命。“只有了解他们,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决定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宋晓兰感慨道。

如今,来德清就读的学生不仅都有了一技之长,还纷纷向教师提出希望留在德清就业。更让教师们感动的是,一些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把学到的新理念、好行为传递给家人,一起战胜贫困,走出落后。

宋晓兰指着手机上的两张照片说:“这是家访时拍到的学生唐耀象家的厕所,又脏又臭,空心砖随便围一圈,地上挖一个坑,上面架两个板,要如厕就蹲在木板上。当地像这样的厕所很普遍。你看现在,白墙替代了砖,家里安上了抽水马桶,还装上了太阳能,生活环境大变样了。”

“这是今年寒假改建的,钱都是我在德清实习时赚的。”唐耀象兴奋地告诉笔者,在德清的学习生活,对自己触动很大,如果当初没有这样的机会来德清,他们家也不会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是浙江省中职‘云南班’在校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校长周武杰说,“除了负责他们的文化教学、就业培训,还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地结合,既送温暖、送知识,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这样才能挖‘穷根’,早日脱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乐学传统文化     下一篇:四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