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明:高校教师的“市场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叶 璟 程振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陈科明还有一个身份——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最近,他的“灌溉设备远程运维系统—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科技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的决赛现场PK掉一家业内颇有影响力的“实战派”公司,获得大赛最高奖“金点子奖”。

“最大的收获是现场评委的肯定。我对用自己科研成果转化经营公司、助力中小制造型企业设备进行产品智能化升级的道路更自信了。”陈科明说。

看到陈科明身上“总经理”“杭电宁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这些头衔,不要以为他不务正业,陈科明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有求必应,他指导的学生还多次获得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金牌,是校园里公认的“金牌导师”。

2014年,陈科明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起初,他把产品开发重点放在智能家具上。“一开始,我认为以自己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多年积累,肯定能开发出爆款产品。”很快,陈科明发现自己有些一厢情愿,“当时,智能家具其实是‘外热内冷’,概念很火,然而并非家庭刚需”。被市场“教训”的陈科明,第一次对市场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

作为“学院派”,陈科明知道,自己在对市场的理解上先天不足。于是,他找来经营企业有成功经验的志同道合者做合伙人,和这位“实战派”奔赴浙江各地,利用假期深入了解市场。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陈科明越来越坚定自己的判断: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发达,但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挑战很大。为浙江制造企业提供“设备产品智能化解决方案”,不仅市场潜力大,而且是刚需。

在和一位衢州老板的谈话中,陈科明形成了“找刚需就是找目标客户痛点”的理念。这家设备生产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据很大份额,近年来业绩却增长缓慢。“新的增长点应该放在产品智能化上,产品智能化升级要有一支研发团队支撑,但企业设在衢州,并非中心城市,引进维护专家队伍几乎不可能,而且成本太高。急需用切实可行的办法获得研发力量,实现制造产品智能化升级。”陈科明说。

之后,陈科明的团队为这家企业提供了“设备产品智能化升级解决方案”,以企业间合作的形式解决了这家企业的难题。“我们相当于这家企业的研究院,他们又没有增加多少成本。因此,合作很快达成。”陈科明说。

“高校科研工作者不能对自己的研发成果太自恋,要对市场怀有谦卑之心,跑了大半年市场,我越来越感受到也要用市场刚需倒逼高校研究。”陈科明说,“高校教师很多是学霸或科研牛人,但切不可对自己研发的产品太固执。”在与市场打交道的这几年,他越来越感受到中小企业主的不容易。正是勇于在市场上游泳,陈科明和他的团队变得“筋骨矫健”。“浙商企业转型升级,不能再有路径依赖心理,要相信高校研究院研发的力量。我们这些年做的,就在改变市场对我们的成见,高校研发也能接地气,能主动接受市场检验和磨砺。”陈科明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