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伴随学习 ——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青蓝小学 娄屹兰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如何提高儿童学习的效能呢?追溯人的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任何个体进行学习时,头脑都不是空空的,而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建构新认知图式的过程。

我们尝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引领,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交往经历为基础,创设多种学习载体,促进学生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建构新的学习经验。我们把词语教学分为“再现—思考—实践”三个阶段。“再现”阶段,根据儿童经历有无、强弱情况,可分为唤醒经历和呈现经历两种情况;“思考”阶段,根据儿童与词语相互作用的情况,可分为经历体验和经历分享;“实践”阶段,根据客体的特性不同,可分为丰富新体验和应用新情境两种不同的层次。

一、经历再现,让“经历”成为学习的起点

针对低年级学生和词语的关系,我们尝试运用情境还原、唤醒经历,理解词义。通过微课复现、呈现经历,感悟词义。

1.情景创设,唤醒“经历”

由于每个学生经历体验不一,对于同一个词语经历感受各不相同。当班内学习经历差异很大,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经历差异,特长差异,通过个别学生的讲述示范,激发其他学生的经历感受,从而使全体同学产生经历共鸣。情境还原强调学生个体运用自己的特长,进行示范、演讲、表演,来感染其他同学。这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

例如, “拔河”这个游戏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已经有些陌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先让两位已经玩过拔河游戏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拔河是怎么玩的,要注意的事项,再由6个学生来演示。以示范来唤醒全体学生的经历记忆。在此基础上,出示词语,结合形声字“拔”的字形和字意学习,理解“拔”是要用双手,带上朋友,使劲地“拉”,所以右上一点代表流下来的汗。情景还原,让每个学生不仅识记“拔”的字形,理解意思,更明白生字和词义之间的联系。

2.微课复现,呈现“经历”

在学生经历中,对于表示具体事物或者动作类词语容易理解,然而还有一类如“庄严、肃穆、灰溜溜”等抽象的词语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难以理解。当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这样的经历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短时间的微课,提供相关视频材料,营造氛围,填补学生经历。

例如,教学“创举”一词,课文中说“青藏铁路的建造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然而一年级儿童对于这些内容缺少体验,难以理解。教学中我们制作精简的微课,运用生动的图片呈现工作人员克服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天气恶劣四大难题,简单准确地讲解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景,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创举”。借助这一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青藏铁路背景知识——天气恶劣,高原缺氧和土质特殊,深切感受建成青藏铁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二、经历伴随,让“经历”成为学习的台阶

词语教学中,在初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利用个别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探究规律,建立新旧知识、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蓄,为词语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做准备。

1.经历体验,信息整合

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语,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中国优秀的传统。因此,其所包含的内容与当代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低年级儿童对于将古代文化词语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感悟词义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亲历体验强调先学后做,努力让学生自己领悟,而不是老师告诉。

例如,“一岁一枯荣”的“枯荣”一词的表述在现代文中很少使用,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内化积累。教学时,教师先从一年四季变化的小草入手,采用让学生同桌合作画4张简笔画,分别是四季的小草;接着引导学生寻找小草一年当中两次明显的变化,引导学生感悟春天、夏天小草长得茂盛,秋天、冬天小草枯黄;再让学生找到对应的简笔画写下“枯”和“荣”;最后,老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看图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通过画画、寻找、聚焦、在语境中使用词语,将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经历分享,合作交流

低年级课文还存在具有深刻哲理的词语,学生对于此类词语学习存在困难,教学时不需要让学生去解释此类词语,而是通过说话交流背诵等方式让学生积累。对话互动强调学生与学生相互诵读,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背诵,将词语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词语“不断提速”“夕发朝至”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何让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呢?教学中,教师先从“夕发朝至”入手,采用拆字解词的方式,借助已有的对“朝阳”与“夕阳”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义,并引导学生读读句子,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情景:“我晚上从上海坐上火车,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就到北京了。”通过读句子想象,学生就将“夕发朝至”转化为具体的情景画面了。然后教师通过补充资料,并以数轴显示的方式将数字变化形象化、具体化,再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上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来说一说。让学生借助补充资料理解所需时间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不断提速”,从而感受我国火车的发展越来越先进。在生生的交流中,学生感悟到“不断提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可以和连词共同运用。

三、经历建构,让“经历”成为学习的舞台。

在思考、分享、尝试的基础上,提供新语境,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创设情境场,引导学生讲解表达;提供合作舞台,引导学生表演创造,通过练习应用创造,学生建构了一个新的词语,真正做到了掌握运用。

1.复述练习,丰富新体验

复述主要指在阅读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已经积累的词语和句式,重新组织语言将读到的内容讲述出来。它是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通过复述促进了儿童的表达、丰富了儿童的语言,激发了儿童的情感。《活化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内容简洁,逻辑性强,阅读起来略显乏味。在熟读课文描写银杏的第二自然段后,教师组织学生做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来介绍被称为天下第一活化石的银杏。学生化身为“讲解员”,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句式进行讲解。每个讲解员重点各不相同,每个讲解员讲解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从中都进一步体会到“银杏”的珍贵。

2.转换语境,应用新情境

语境转换就是指学生对于理解积累的词语,不仅能在本篇课文中运用,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性地将自己积累的词语在其他不同的语境中恰当运用。不同语境提供学生新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词语积累,权衡词语的词性、用法、搭配等多种因素,进行实践运用。

例如,教学《寓言两则》时,在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后,学生积累了 “急忙、可是、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精疲力尽、喘气”等词语。在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时,“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跑来撞死树桩上。”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每天都是怎么做的?并要求用上一课积累的“急忙、焦急、转来转去”等词语来说一说。学生有的说:“种田人先是坐着的,后来焦急起来,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自言自语,听到一点声音,就急忙跑过去看。”有的说:“种田人焦急地在树桩旁边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兔子快点出来吧!’”教师提供情境,学生运用已有的词语说话,不仅理解了“待”的意思,而且在新的故事建构中表达能力提高了,语言也丰富了。

综上所述,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微课呈现、情景创设等途径,唤醒儿童已有的经历,激发儿童词语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以“体验”、“探究”、“讨论”为载体,让学生充分经历词语产生发展的过程,在经历中不断丰富和纠正对词语的理解,最后,以不同语境的复述、表达、表演建构新的词语认知,迈好词语教学的第一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