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探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海县梅林初级中学 高曼玲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教学的核心。众多历史与社会教师积极改变以往教材内容为主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围绕学生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培养展开教学。初中时期,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好,是学习历史和社会的黄金期,也是学生历史和社会学科素养塑造的关键期。任课教师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展开探索,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使学生能用公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借鉴历史,并汲取社会发展中的宝贵经验,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此,本文对教师如何展开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以下探析。

一、凸显学生主体,提高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热情

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课可利用情景导入法切入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历史与社会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热情。譬如:教师在教授《三国征战》时,可通过搜集影视资料,如《武神赵赵子龙》《草船借箭》《赤壁》等,对其精彩片段进行剪切播放,使学生在观看影视资料的同时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在观看视频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看法与理解。教师也可通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事迹,并以此为引导切入点,展开教学。

运用引导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讲究串古通今,综合思维培养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从多种角度、宽视野、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探究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综合能力与健全人格双重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博古通今”“中外结合”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其核心素养。

其一,博古通今。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历史”即为古,“社会”当是今,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正确审视当今,达到历史知识与当前知识相结合的目的,提高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可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当前时事进行反思。如在讲解《我国辽阔的疆域》一课时,任课教师就可以借助古代不同阶段的疆域,加深印象;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图的形式,把我国不同时期的领域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通过对我国历史领土变化的展示,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一寸山河,一寸金”,增强学生的领土意识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其二,中外结合。我国在全球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将祖国的发展历史与世界历史相连,能更好地读懂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在讲解“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使我国经济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时,让学生意识到,社会要进步不是孤立、闭关能实现的,只有不断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通过中外结合会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以多角度分析问题,实现积极思考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多样化,提高课堂有效性

首先,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比较多,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时空中进行知识的学习;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遵循学生的兴趣和认知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互动性教学,让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等。

其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能力、认知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分层教学,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学科素质的提升。

另外,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实地体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实践开展。如去周围参观一些历史古迹、看一看博物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一些调查活动,比如寻找身边的历史,探索一座桥梁、一栋老房子、一个村子的变迁或是由来等。让学生在实地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感受历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