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教育”要不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 姬

一句“普通教育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口号,使得近几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上下开展得红红火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把技能大赛的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考核学校、教师。对于技能大赛成绩突出的师生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还有很多政策上的倾斜。

从选拔备赛、市级选拔、省级选拔,再到全国比赛,一个周期下来需要1~2年的时间,往往一轮比赛刚结束,就要准备下一轮比赛。一些地区甚至将这种“大赛教育”发挥到了极致:学校层面将技能大赛作为“一号工程”,学校重要工作围绕大赛展开;指导教师集训期间不用上课,停止一切与集训无关的工作;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学生也不用到课堂继续上课,以赛代课,没日没夜地参加训练;对选拔出来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部分省市则是集中全省、全市的优质师资进行强化训练。这种一切为了大赛出成绩的“精英教育”导向如果不纠正,我们的职业教育可能会出大问题。

技能大赛的热闹,的确会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能吸引媒体、社会的关注,但是如果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是为了几个技能大赛的“学霸”,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背离的。职业教育的成功不是极少数“学霸”拿了大赛奖牌,而是职校学生整体水平高。

为了不让“大赛教育”在育人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及时纠偏。怎么做?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点要从个别“学霸”扩大到职高生群体,不能唯大赛奖牌论。近年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推出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人人”学生技能比赛。这项比赛和其他比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面向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它的亮点在于“普测”和“抽测”相结合,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电脑随机再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学校、地区参加测试,避免原先大赛倾全力培养几个“学霸”的过度行为。“面向人人”技能比赛用规范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氛围,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二是学校管理者要从“大赛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厘清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弄清楚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忘记教育之道。职业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几块奖牌,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夯实青年人就业创业的本领。我们必须克服通过比赛速成的浮躁心态,坚持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下实现黄炎培先生所说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是教师不能沾染“大赛教育”的功利心,不能忘记教育的初心,追求没有功利、平等的教育,让学生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职高生大多经历了中考的失败,他们中有的人进入职校以后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成为教师眼中的“学渣”。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不能只盯着能为学校增光添彩的“学霸”,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有效的德育管理重塑职高生信心,让工匠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让他们看到希望,成为有力量前行的人,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人。

我们不能否定“大赛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但要谨防唯大赛奖牌论的“精英教育”导向。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霸”重要,让“学渣”学有所成、优质就业的责任更重大。

(作者系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省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