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从尊重开始 全国差异教学联盟成立理事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黄莉萍

“以往的课堂,我们总是按一个目标、一个标准去教。而我们的课堂,要以素养立意,面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教室真正变为学室。”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校长高琼发言的关键句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11月16日,在笕桥中学召开的全国差异教学联盟中学校长论坛上,高琼念念不忘10年前那封来自家长的控诉信。“一所垃圾学校!”已带领这所以外来学生为主的学校连续8年成为江干区教学质量一类学校的高琼,依然不肯忘记当年位于“杭城末端”的历史,“家长曾直接喊‘这样的学校,关门吧!’”

构建“WE-”课堂

一节关于杠杆专题——杆秤的科学课上,由机器选中的幸运儿轮流代表自己小组呈现导学案上不同问题的先学学习成果。不够自信?那就带上一位合作伙伴。

“我的手机太重,而自制的杆秤太小,请问如何改进才能称出手机的重量……”基础过关任务展示完毕,教师郑蔚玮抛出了几个闯关任务供学生自由组成战队进行挑战。

“我的介绍完了,请问大家有什么意见吗?”每次的展示环节,上台“小老师”总会习惯性地加上这一句。总有人举手质疑,有人举手补充。热闹的互动中,郑蔚玮负责观望、微笑,抓取学生对话中的关键点,为学生表现打分。“小老师”磕巴时,她脸上闪现一丝焦急;台下有人举手,她一脸期待;回答精彩,她欣喜得狂点头。

“一般而言,越是优秀的教师越缺乏多一点的耐心。”高琼认为,优秀教师高控制的课堂一定是暂时高效的,但也是忽视学生思维成长和个体发展的,“而我们的学生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学会如何思考与学习”。

变革学习方式,成了笕桥中学的选择。10余年来,从通过多维导学分析学生差异,聚焦课堂关键点的高效课堂,到自主性学习、导助式教学、契约化管理等的三自课堂,再到学生成为课程创生者、经验分享者和课堂管理者的泛在学习的“WE-”课堂,笕桥中学的教师们实现了华丽丽的“蜕变”。

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变革中,教师们不断进行着对课堂上碰到实实在在的问题的研究。2015年至今,该校共有50多个课题结题。

“近年来,很多学校来学习我们的变革,但有些总是效果不佳,因为‘必须重新建构班组文化’这个核心点他们没学。”在笕桥中学,有个包括学生学习中心、学情管理部、常规考核部和能力等级部等的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这些学生自治机构和学生自主管理手册、双反思平台、点赞式评价、选择性课程等,不断促动着学生们内在的成长动力。”这句话说完,高琼忽然把正在报告厅做直播的工作人员沈吕东叫上了台。

“什么是差异教学,他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让高琼一脸傲娇的沈吕东是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杭州巧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沈吕东影视风暴工作室的创始人。他还是笕桥中学的毕业生,一名曾经获得过全国创客大赛特等奖的学生。

差异教学联盟在做什么

一所曾经“杭城垫底”的初中,“蜕变”为光去年就接待100多个省外考察团队的“明星”学校,笕桥中学靠什么吸引人?

“笕桥中学是全国差异教学联盟学校中的实践佼佼者。”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国栋的眼里,强调师生共同制定课堂守则的笕桥中学是普通学校变革的范式,“很具推广性”。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是差异教学联盟的核心关注点。“中国教育的教学问题主要出在哪?那就是大一统,不考虑学生差异性。”华国栋认为,这样的教育既不公平,也不优质。

“而以往的英才学校、高校创新班的实验,不适合英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使得潜在的英才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华国栋介绍,融合式培养模式能满足不同学生,包括英才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和进度”。

扬州市树人学校有英才学生面向初一初二同学开设的国际象棋、奇妙的物理等课程;英才学生学习普通课程,但在课堂上他们会加深学习、加快学习,有时也会在资源教室接受专门辅导或在实验室独立学习提高课程或从事创造活动。“对有能力的学生,我们还提供每学期一次演讲或讲座、一次公益活动、一次读书报告等的‘五个一工程’的展示机会。”副校长董爱华这样诠释着该校的“超长”教育

“以往的英才学校培养模式跟现在强调核心素养课改的育人目标和模式是非常相近的。”华国栋认为,如今强调的创造性课程、思维课程和探究性学习,就是原来英才教育的学习方式,“只是现在的改革更注意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成长扶梯”。

“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在当日的全国差异教学联盟理事会成立仪式上,理事长高琼认为,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生命中的活力、动力,才是教育的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