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精细化管理,落实“本科为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洪成文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教育部明确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这是对本科教育相关责任主体发出的最明确的信号。理解、落实和实践“本科为本”将成为将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精细化管理是工商界长期探索的一种高进阶管理模式,其本质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全员参与、流程再造、风险控制等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实际上,管理精细化的精神也可应用于高校管理,特别是在“本科为本”的落实过程中。

首先,“本科为本”需要高校的全员参与。教授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主体,但是仅仅让教授等一线教师行动起来仍然不够。高校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人员都要提高相关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高校工作分工很细,但都与教书育人有关。唯有增强对职业神圣感的认识,才能做到本科教育工作的精细化。

其次,“本科为本”需要做好流程再造。所谓流程,就是让一项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操作步骤。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的完整流程涉及三个阶段:招生到入学之前、培养过程、毕业之后的发展跟踪。目前,各所高校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倒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学生毕业之后却鲜有为其提供发展跟踪与支持的。因此,高校还需要再建立一个后续质量保证系统。同时,流程再造还涉及资源的投入,有了资源,任务就容易实现。就本科教育的核心资源来看,生师比是其中一项关键指标。好的本科教育,生师比往往也比较低。我们的生师比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往往高出一倍多。只有大力增加在职教师数量,降低生师比,“本科为本”方能落到实处。

此外,“本科为本”还需要做好风险控制。本科教育阶段既是出成绩的阶段,也是容易出问题的阶段。高校一定要增强风险识别意识,提高风险规避能力,培育风险发生后的善后处理能力。本科阶段是学生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高校要尽早识别问题的存在及性质,及时引导规避。要知道,本科教育的问题并非孤立存在,与周围的社会要素有着联动关系。如若处理得不好,不仅会给高校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发酵变异,上升为公共危机。

尝试引入精细化管理,目的在于引导高校注重质量建设,做好相关建设任务的分解和细化落实,贯彻全员育人理念,对本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有更细致的考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