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优秀教师 “浙”40年,那些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遵循规律、分层分类、科学评价、立交互通”理念为主导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管理制度。

此后不到3年时间里,各种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在全省“大流通、大交流、大共享”,180余个培训机构年均发布项目1.2万个,全省53.9万名中小学教师在培训管理平台注册并自主选择培训,培训平均满意率达到98.15%。“教师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和不断深入。”庄华洁说。

201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我省还不断扩大中小学教师海外研训的规模。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特殊教育的全纳理念、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省教育厅外事处副处长蓝晶晶告诉记者,这些主题的海外培训,都是厅里各分管处室、教研室、教科院等联合并召开校长、教师座谈会后开出的,“每个主题都紧密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尊重教师、促进发展的任用制度改革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及“尊重教师的劳动”问题。浙江省委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方面,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在经济方面,多次调整教师工资;在社会方面,恢复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等。

“我的父母都曾是小学教师,我是中学教师,我爱人是幼儿教师,弟弟和弟媳都是小学教师。”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那一年,全省上下都在表彰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向夫妇同为教师的家庭授予“教师之家”光荣匾等。那一年,正在念初中的冯宗国自豪地看着自家门前的光荣匾,在心里埋下了未来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而成为天台实验中学的教师后,他又幸福地见证了先后退休的父母领到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光荣证。

1979年,浙江省开始实行中小学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宁波镇海中学教师胡明德等7人成为我省首批特级教师。“我的高中物理老师陈立明是首批省特级教师。2001年,陈老师病重时我去探望他,师母告诉我说恩师在病床上还想着要讲课,最后就让师母当学生,给她讲解电场,并且一再询问师母有没有听懂。”省特级教师协会首届会长、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徐承楠讲述的这则往事,令人动容。

1998年,省人民政府设立浙江省功勋教师奖项。徐承楠和遂昌县大拓镇白麻小学教师尹樟达等15人成为首批功勋教师。“从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到全国百名优秀教师、省功勋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光荣!”尹樟达说。

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中小学师德楷模、“最美教师”“春蚕奖”“绿叶奖”……“通过各种评选、表彰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的同时,我省始终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陈钦林认为,不论什么样的教师,师德红线必须守住。

师德红线,体现在作为最早的试点省份之一,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试点与全面实施工作上;体现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和“县管校聘”管理机制上;体现在农村教师能享受农村任教津贴,偏远地区教师享受特岗津贴上;更体现在全面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这些制度的改革探索,有力地推进了全省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现代化,鼓励了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投身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管怎样的改革和创新,都是为了实现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有质量教育这一目标。”陈钦林这样解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