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二)(10分)《论语》(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子曰-七年级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初中语文 > 散文阅读/2017-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10分)《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划线字意思。(4分)
①不亦乎(   ) ②温而知新(  ) ③人行,必有我师(    ) ④ 学而习之(   ) 
小题2:下列划线词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时习之B.人不知不愠C.温故知新D.择其善者从之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题4:请从上述四则中任选一则谈体会。(2分)
我选第      则,我的体会是: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通“悦”高兴,喜悦② 旧知识 ③ 指代多,泛指多。 ④经常,时常
小题2:B 
小题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智慧(的表现)。(智慧0.5分,这0.5分,表达流畅1分,满分)
小题4:须有对句子的简单翻译(1分),结合自己的体会(1分),表达流畅.


小题1:试题分析:"说"是通假字,先解释通哪个字,然后释义."故"根据语境可知,它与"新"相对."三"在文言文中一般是虚指."时"根据语境,可以知道是"经常"的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
试题分析:B中的"而"表转折.其它三个表顺承。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是”“知”.其中 “是”在文言文中大多数情况下为代词,即"这"的意思.“知”,本句中出现了五个"知"字,前四个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为通假字,即通"智",智慧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
试题分析:对哪一则理解较为准确和深刻就选择哪一则,一般要答出该则的句子大致内容,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如第三则,让我们体会到做要要诚实.第五则,让我们体会到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点评:启示(感受 体会等)要根据文章内容、语句的语意来整体感知的。不仅要知道其表面的意思,更要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