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八年级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初中语文 > 散文阅读/2017-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土地平旷,屋舍然 。俨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3)无与为乐者 。念: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小题4:(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妻子和孩子(3)考虑,想到(4)只是
小题2:(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还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小题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幸福和睦的理想社会。(意思对即可)
小题4: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小题1:
试题分析:这四个词语解释中(2)(4)为古今异义词,一定要分清今义和古义,尤其是“妻子”古代是两个词。(1(3)为重点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认真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1)翻译中要注意“今”解释为“现在”;“无论”解释为“不必说,更不必说”。(2)注意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小的比喻句,翻译时要体现出来。
小题3:
试题分析:【甲】文写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写了社会环境的祥和安宁,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及他们听到桃源外人悲惨生活的叹惋,我们可知本文作者其实是借虚幻的桃花源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那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幸福和睦的理想社会。
小题4:
试题分析:作者与同是被贬谪的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看到了月光下承天寺优美的景色,发出了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以我们就考虑出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被贬谪后不得不为“闲人”的悲凉,有与知己月夜漫步畅谈的悠闲,也有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作者有一腔报国志,却无处施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