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教养的芬芳
曾欣
在心灵的花园中,教养之于人犹如鲜花之于芳香。芬芳的花朵,不在艳丽的外表,虽然朴实,也能让人着迷。教养是一个人心灵与品格的交汇,是人的涵养和境界的融合,教养的芬芳弥撤在心间,飘散在世间,感动着人们。
幽默是教养之花的芬芳,弥合人与人的裂痕。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但丁,曾参加一次宴会。宴会的主人瞧不起他那寒酸之气,于是在晚宴上,给每个贵宾一盘大鱼,而给但丁的只是一个大盘的小鱼。大家都嘲笑这位可怜的身份悬殊的客人,而但丁神色不变,对着小鱼,双手合十。当主人问起但丁在做什么时,但丁笑着说:“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发生意外死去,举行海葬,我问小鱼是否见到我的朋友。小鱼说,它的年纪太小,要问这里的大鱼才知道。”一席话把主人说得哈哈大笑,将自己金盘子的大鱼送给了但丁。
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界中,但丁用自己的幽默体现了他教养的力量,化解了自己的难堪,让整个大厅弥漫着教养的芬芳。
谅解是教养之花的芬芳,沟通人与人的心灵。
美国的进步记者报道撒切尔夫人参加竞选时,曾自大地说:“如果她能够当上外交官,那我将自己的鞋子吃下去。”几个月后,经过撒切尔的不断努力与奋斗,终于当上了外交官员。然后她买了盒鞋形巧克力,送给那位美国记者。
撒切尔夫人就以这样的方式化解了美国记者的难堪,以她那特有的英国绅士风度,谅解了那位记者的目中无人、虚骄自大。她的行为体现其内在的涵养,芬芳了他人。
良知是教养之花的芳香,他体现了一个人的高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这是对季羡林那教养人生的褒奖。他曾因文化大革命而备受打击,也曾因此住过牛棚,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牛棚杂记》是他自己品格的最好证明。
季羡林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几乎伟大得平凡,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在人间正道,属于他的教养之花,芳香四溢,感动中国。
中华文明,源长流远,自古以来崇尚人的品格。孟母择邻而居,孔融让梨,相如的大度谦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身边的一幕幕传承着久远的芬芳。闵恩泽,以他的爱国之心感动了我们;孟祥斌,以热爱人民之心感动了中国……
教养之花之所以芬芳,是因为她维系着生活秩序,坚守着人间真理,引导着人们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让我们在心灵的花园,种上一朵朴实的教养之花,妆点自己,妆点世间。
评析:本文是一篇十分成功的议论文。文章从“幽默是教养之花的芬芳,弥合人与人的裂痕”、“谅解是教养之花的芬芳,沟通人与人的心灵”、“良知是教养之花的芳香,他体现了一个人的高尚”三个方面紧紧围绕“教养的芬芳”这个题目来写。因此,主题突出,结构清晰,意蕴深厚。同时,全文语言精练,论点也十分鲜明,论据典型,论证合理。另外,文章开头自然,结尾顺畅,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从文章整个内容来看,作者把握文章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比较娴熟,能够灵活自如地把各个材料恰当地运用在合适的地方,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情与语文功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提示+命题+要求”的形式,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与一定的限制性有机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命题思路。作文时可从两方面着手:
⒈审题:
⑴教养一般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教养”应指一个人的良好道德或文化品质。“芬芳”即香气,这里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教养的芬芳”应当是要表现一种良好的道德或文化品质及其对人的影响。比如题中所说的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等良好品质,这里一个关键是要写出影响,写出一种美好品质对周围人的正面引导、激励作用,联系现在的社会现实。
⑵这个题目虽然说文体不限,但文体的指向性却非常明显,即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这样的文章容易写而且容易写得出彩。如写议论文很难做到观点新颖,容易落入俗套,难以得高分。
⒉构思:
⑴最容易想到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构思就是精雕细刻几个能够体现教养的芬芳的经典画面,最好这几个画面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人的不同方面的教养,因为教养本来就不仅仅是指一种优良品质,而是具备多种良好品质的综合反映。而且一定要有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点题。
⑵也可以写一个你所遇到的具有良好教养的人对你的灵魂深处的触动,不仅要写出触动你的事件(最好用细节描写),而且要写出自己精神受到触动时的感觉(最好用心理描写),也要注意在开头和结尾扣题点题。
⑶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先教养对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性,再联系现实指出当今社会道德的沦丧、人的良好品质的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指出良好教养对当前改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而呼吁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让教养的芬芳弥漫于我们的周围,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世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