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抓紧时间开发智力,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途的“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
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对落后的深切恐惧,这都成了父母们头上无形的线,而那些“专家”之流,正是深谙操纵这线的原理,乘机赚得盆满钵满,而孩子们,被剥夺了原该自由快乐的童年,甚至不能成长为心理健康发展的人,何等可悲!
揠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家长们也应该都熟悉,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在重演农夫的错误,却还执意坚持这是为了小苗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呢?估计是因为爱之太深罢。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不可避免的,一家人所有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到了这一个孩子身上,却不知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电影《功夫梦》中,黑人小孩德瑞去找自己的中国小伙伴玩,而她却因为要练习小提琴准备比赛而拒绝了他,当黑人小孩用口齿不清的中文说出:“物极必反”时,这是一个孩子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爱和压力的反抗。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很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种树的秘诀在于“尽木之天”。所谓尽木之天,也就是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本性,“勿动勿虑”,而像那些失败的种树人“已去而反顾,旦去而暮抚”,终究种不出郭橐驼那样的树。当然,对孩子的教育不全然能够类比于种树,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培训陶治其情操,开阔其眼界本也是件好事。但问题就在于出发点并没有这么单纯。更多家长的出发点过于功利。我认识这样的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学奥数学英语,只因邻居家孩子参加了这些课程,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都时刻注意人家孩子的新动向,回家又督促自己的孩子跑步跟上,咱可不能落后了呀!同时每个家长又试图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们身上的负担只能越来越重。
其实在孩子成长中,有很多因素比早教更重要,比如对问题的好奇、与人相处等等,只有还孩子们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快乐的童年,才能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而社会上普遍呈现的这种盲目竞争攀比的功利主义也应该库以正确的引导,使家长之爱正直成为促进小树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而不是化身摧花之辣手,剥夺了孩子的乐趣。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我只愿选择后者的人多一点。


试题分析: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所给的材料,把握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梳理出与材料含意相符合的立意,并考虑哪些是切合题意的。在具体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可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所涉及的相关对象,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人(孩子、学生)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但也可能赢在终点上;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此地输,彼地赢;此时输,将来赢;人是在成长的、发展的,人生要善始,更要善终,开头固然重要;人生的精彩不仅仅是开头,更包括精彩的过程;人生漫长,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可能完全决定人的一生;2.从家庭来看:早教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攀比,要尊重科学,家长愿望是好的,但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过早接受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拔苗助长,违背人的发展规律;无休止的“早教”和“抢跑”,扼杀了童真和天性,也许扼杀了天才;3.从社会来看:各类商家、机构的商业炒作,误导公众,缺乏职业操守;它是社会就业压力在家庭教育上的折射,许多人也是无奈为之;社会的整体浮躁病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输在起跑线..”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