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方形餐桌的四周可以坐6人用餐(带阴影的小长方形表示1个人的位置)。现把n张这样的餐桌按如图方式拼接起来。(1)问四周可以坐多少人用餐?(用n的代数式表示)(2)若有18人用-七年级数学

首页 > 考试 > 数学 > 初中数学 > 看图形找规律/2019-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一种长方形餐桌的四周可以坐6人用餐(带阴影的小长方形表示1个人的位置)。现把n张这样的餐桌按如图方式拼接起来。
(1)问四周可以坐多少人用餐?(用n的代数式表示)
(2)若有18人用餐,至少需要多少张这样的餐桌?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中档

答案

解:(1)(4n+2)人;
(2)4n+2=18 
               n=4
答:至少需要4张这样的餐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一种长方形餐桌的四周可以坐6人用餐(带阴影的小长方形表示1个人的..”主要考查你对  看图形找规律,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看图形找规律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考点名称:看图形找规律

  • 看图形找规律的题目也是比较常见的题目,作这种数学规律的题目,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 看图形找规律题步骤:
    ①寻找数量关系;
    ②用代数式表示规律;
    ③验证规律。

    解题方法: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
    基本思路是:
    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同比增加,即增幅为等比数列,如:2、3、5、9,17增幅为1、2、4、8.

    (四)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什么。
    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 ),( ),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
    分析观察可得,新数列的第n项为:n2-1,所以题中数列的第n项为:(n2-1)+2=n2+1

    (五)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
    例 : 4,16,36,64,?,144,196,… ?(第一百个数)
    同除以4后可得新数列:1、4、9、16…,很显然是位置数的平方。

    (六)同技巧(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

    (七)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一)解题。
    2、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一)、(二)、(三)找规律
    3、如不行,就运用技巧(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二)解题。

考点名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 许多实际问题都归结为解一种方程或方程组,所以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数学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①直接未知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
    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  
    ⑸解方程及检验。  
    ⑹答题。  
    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型及技巧: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及解题技巧:
    (1)和差倍分问题:
    ①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来体现。
    ②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
    ③基本数量关系: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2)行程问题:
    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①相遇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②追及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③航行问题:
    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