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藏拙与露丑

首页 > 美文 > 经典文章/2019-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藏拙有两个意思。昨天我在《藏拙与露丑》中说了第一个意思,即藏住自己的短处或者弱点。今天顽石来说说藏拙的第二个意思——藏住锋芒,示人以弱。

 

藏拙与张扬相对而言。藏拙就是谦逊待人,虚怀若谷,博采众长,而不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目空一切。毛主席称赞徐特立:“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和徐特立的内敛谦虚相比,那些偏要“淌得很”的“半桶水”就显得多么的轻浮和肤浅。至于今天的许多学者、教授,连“半桶水”都没有,却晃荡得水花四溅,就更加让人感觉可笑复可憎了。故意不露锋芒,使外表看起来拙笨愚鲁,与其说是一种性格,还不如说是一种品行。

 

藏拙也是一种气度。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刻意为之,靠表演作秀来扮深沉装虚心,只能是适得其反,徒增笑耳。泰山无需炫耀高峻,却自有那份巍峨;大海不用标榜壮阔,却难掩它的雄浑;钱钟书从来不说自己渊博,却引来无数人的仰慕;毛泽东说话写文章用的都是老百姓能懂的平常话语,而思想深邃,哲思隽永,无人可与之比肩。

 

藏拙还是一种谋略,一种需要。一些明智的人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先退让再奋进,先蛰伏再跃起,以此来图生存,谋发展。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应该说,这样的行为值得称道。勾践卧薪尝胆,才有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刘备闻雷惊落箸,在曹操面前深藏不漏,终至鼎足而立有西蜀。但如果以藏拙为名,但求目的,不择手段,只要结果,不要人格,那就是下三滥。这样的行为,顽石是一定会嗤之以鼻的。

 

藏拙,不仅与个人行为品性相连,还关涉一个集团甚至国家的大政方略。从大的层面来说,藏拙就是韬光养晦,示敌以弱。

 

一个集团或者一个国家为什么要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呢?不外乎两种原因,其一,示敌以弱,麻痹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致命一击,既有效的打击了敌人,也最好的保护了自己。楚汉相争中,刘邦集团长期在项羽集团面前示弱,使得项羽日益骄横跋扈,不可一世,最终垓下一战,英雄盖世的项羽不仅丢掉了基业,连自己心爱的美人都呵护不了,不自刎乌江又能如何?刘邦因韬光养晦而成就了大汉帝业。其二,在暂时不强大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弱国先将发展意图和雄心掩盖起来,积蓄力量,奋发图强,以便日后雄踞四海,傲视环宇。春秋五霸,其霸业形成,无一不是先韬光养晦,暗自图强,最终称霸天下的。

 

不论哪一种情况,韬光养晦既然是一种策略,就一定不会大张旗鼓晓谕天下,甚至周游列国,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告诉对方——我正韬光养晦,求你先别打我,等我强大了再和你打过。这是傻子的行径! “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古人嘲笑的弱智不正是这种行为的形象描述么?这不是藏拙,而是典型的出丑!

 

韬光养晦只是一种暂时的隐忍不发,而并非永远的苟且偷生。韬光养晦在三十六计中叫“假痴不颠”,意即为了以退求进,假装痴傻而思想不乱,以利后发制人,收出奇制胜的效果。韬光养晦绝对不是心甘情愿做缩头乌龟,戴着绿头巾普世帽子还自鸣得意,屁颠屁颠;更不是以藏拙为名卖身为奴,罔顾国家民族利益,逮住小偷叫爹——认贼作父;至于让一个本已站立起来的民族又重新趴下去,还美其名曰“韬光养晦”,那实际上是在“韬光养贿”,进而“掏光养秽”,除外,还能怎么理解?凡此种种,与藏拙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是出乖露丑罢了。不仅出自己的丑,连祖宗的丑都丢了;不仅个人出丑,连国家都被侮辱了。

上一篇:藏拙与露丑     下一篇:瞎说“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