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2020-04-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作者:刘仁增

开 本:

书号ISBN:978-7-5334-6752-4

定价:45.00元

出版时间:2015-05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二、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用教学
语文教学之所以会满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语文知识的概念获取,致使语义教学与语法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的“集体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语文本体论认识的模糊。所谓“语文本体论”,就是“语文是什么,语文干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等一系列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由于“语文”作为一个课程的名称,才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一方面,它不像其他课程那样,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理论基础之上,我们无法从中认识语文的本源和实质、要素与构成,自然也难以把握语文课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可以教什么、必须教什么;另一方面,“语文”本身就是个模糊的集合概念,“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化说”等观点的纷争,混乱了教师的思想。而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又很大程度上转移了我们对语文教育根本任务所应有的关注。再加上实验稿课标对语文本体论问题的“躲闪”、“回避”,语文课堂出现人文至上、感悟为主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之乱象、怪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众所周知,语文成为学科,是现代教育分科教学的产物。分科的实质是分工,分化出来的学科,理所当然首先应当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专责。那么,现代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是什么呢?百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与教训证明,既不是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传授,也不是凌空蹈虚的“人文意义”理解,还不是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训练,而是动态生成的“语言功能教学”,其教学内容指向“言语主体”、“语境”、“言语实践”、“生活世界”、“生活化”,为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寻找到“落地基础”。语言功能教学,就到底就是“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的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从而建构言语能力。这样的语用思想终于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得到了清晰而明确的体现。短短几百字的“前言”13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要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此旗帜鲜明地表述学科性质,如此突出和强调语用思想,是以往任何一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没有的。
其次,语用学和语言学理论的缺乏。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于1938年首先提出的。他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是由符号关系学、符号意义学、符号实用学三个部分组成的。由于语言文字是最常见的符号系统,莫里斯的观点被后人借用到语言学中,相应产生了句法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句法学回答的是“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语义学回答的是“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语用学回答的是“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比如“你怎么还没走?”这句话,语法关系清楚,字面意义也明白,但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说出来,会表达不同的意义。如果是说话人知道听话人要在某个时间外出办事,眼看时间快到了,这句话就表示提醒、催促或者是批评、责备的意思;如果是一个人老想着出国,老对别人说快要办好手续了,但老没见他出去,这句话就可能是关心、调侃或者是嘲讽;如果是下班时间早过了,有人还在办公室里忙,说这句话就含有关心爱护或者是猜测对方是不是在等什么电话或者什么人;如果是一个人找上门要求办事,工作人员不理他,过了半天,那人还没走的意思,说这句话就完全是不友好的驱赶。
在语用学看来,话语有静态的话语和动态的话语之分,它是以是否与语用的主体、语境等因素发生关系来判别的。没有形成关系的就是静态的话语,而产生因素结合的动态话语,会在意义方面发生变化,往往增加了诸多言外之义、言中之情,这就是文本语义。文本语义因为有了语境的暗示引申,自然就比有声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微妙,更加精致。由此,话语的意义也自然分成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两类,用张志公先生的话说就是“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前者是字面的理性意义,后者则是说写者所要真实表示的意义,还常常包含着说话人的感情因素。如“死”本是一个中性语词,但有褒义和贬义之分,褒义的有:牺牲、逝世、辞世、谢世、走了、没了、驾鹤西归、与世长辞等;贬义的有:完蛋了、吹灯拔蜡了、玩完了等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真实含义。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把“死”用在“为人民利益的人”的身上时,“死”是“牺牲”、“就义”、“献身”的意思,带有褒义色彩;用在“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身上时,则是“毙命”、“报销”、“呜呼哀哉”、“一命呜呼”等,含有贬义。同样一个字,前一个和后一个,意思完全不同,内涵完全对立,构成了“同语对立”的语言特点,使得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得以生动传神地表达。可见,正是深层语义的存在,才使得语言的内涵丰富多彩,语言的情感细腻别致,语言的意蕴耐人寻味,语言也具有了无尽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如果语言只有表层语义而缺乏深层语义,语言就不具备不同的表达功能,语用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也就根本表述不出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对于语言学习而言,不仅要弄清楚语言意义,更要准确地把握话语的语用意义,因为后者才是说写者的真实意图,是理解的关键。只有透过语言的表层语义深入到语言的深层语义,去触摸语言的生命,去感受语言的温度,去体察语言的脉动,从而细致地把握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多彩世界、宽广生活和丰富情感,体味语言的表达精妙。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教师素养用书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