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结论不准确的是[]A.饮料

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摩擦起电现象/2008-10-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4.给学生两只试管(以小试管恰能在大试管内上下自由移动为宜),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放到大试管里,一起倒过来,观察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沿大试管自动上升(图1.32-4)。让学生自己去解释这一现象。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5.稀薄空气中的喷泉。找一个玻璃瓶用中间插有一段玻璃管的橡皮塞把玻璃瓶口塞紧。玻璃管连接有一根橡皮管(长30至40厘米)。先将橡皮管连接到手摇抽气机上,转动手摇抽气机20-30转,抽出玻璃瓶中的空气。然后用夹子夹紧橡皮管,按照图1.32-5安装好实验装置。松开橡皮管上的夹子,可立刻看到玻璃瓶中升起一股喷泉。为使现象生动,可将玻璃杯中的水染成红色(加一点高锰酸钾),玻璃管在玻璃瓶中的一端做成尖嘴。实验中要注意玻璃瓶抽气后不漏气。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6.钟罩中抽真空时的水流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32-6。平底烧瓶(300-500毫升)中装有半瓶红水,U形玻璃管的一端插入水的下部,另一端插入空玻璃杯的底部。平底烧瓶的塞子应密闭良好。实验前未罩上钟罩,玻璃杯中无水,实验时罩上钟罩,将底座上的橡皮管接到机械真空泵上,并开始抽气。随着钟罩内空气压强的降低,可以看到烧瓶中的红水经过U形管流入玻璃杯中。这是由于烧瓶中水的上方仍是大气压强,而玻璃杯中压强在降低的缘故。等到玻璃杯中水大约注满了一半时,停止抽气,控制底座上的橡皮管上的阀门,让空气缓慢地进入钟罩内。这时可以看到玻璃杯中的红水反过来流向烧瓶中。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思考题】

1.在塑料壶内倒入开水,来回摇动,将壶内冷空气排除,倒出开水后迅速旋紧盖子,观察冷却(可浇冷水)后壶被压瘪的情形,并说明为什么?

2.取两块小玻璃片,放在水中紧紧贴住,取出后,两玻璃片很难掰开,做这个实验,并解释为什么?

3.取一只口径比鸡蛋稍小的玻璃瓶(如牛奶瓶),把一张燃烧着的纸片投入瓶里,待火焰旺盛时,将煮熟去壳的鸡蛋放在瓶口上,观察鸡蛋被吞入瓶里的过程。

4.把平直薄长木片放在平整的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约1/4。将一张塑料布用水沾湿后平铺在桌面上,盖住木条,用手把塑料布抹平,排出空气。猛击木条的伸出部位,木条被击断,塑料布却未被掀起,为什么?

考点名称: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想象(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带电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实质: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直接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组成。

从原子结构可以看出,物体本身就存在电荷,通常情况下原子的电子数量和核内质子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正负电荷量是相等的,对外不显电性,这样的原子称为中性原子.这样的物体就是中性物体。

两个不同材质(注意绝缘)相互摩擦,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电子便从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一方,转移到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一方.这样双方的原子都因得失电子而打破了原来的中性状态,得电子的一方因电子数多于质子数而带负电,另一方则因失去电子,质子多于电子数而等量的正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

摩擦起电的条件: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构成;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人体为什么会产生静电?

静电是由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发生转移,分别形成正负离子造成的。任何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都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和积累,形成静电。人身上的静电主要是由衣物之间或衣物与身体的摩擦造成的,因此穿着不同材质的衣物时“带电”多少是不同的,比如穿化学纤维制成的衣物就比较容易产生静电,而棉制衣物产生的就较少。所以说,不同的衣料也可能决定带电的种类。

摩擦起电的原因:

(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2)摩擦起电实质上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

补充:同种物质摩擦不起电,原因是同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相同,摩擦时不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考点名称:导体,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两者关系: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1)导体容易导电是冈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它们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很小,能够从导体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

(2)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

导体的分类

1、半导体:

半导体材料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非导体之间,比导体差、比非导体强,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温度、光照、杂质等因素都对它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和砷化镓等。用半导体材料可以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二三极管和集成电路等多种半导体元件。

半导体的特点:

(1)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即只允许电流由一个方向通过元件。

(2)半导体三极管可以用来放大电信号。

2、超导体:

(1)超导现象: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下,电阻就变成了零,这就是超导现象。

(2)应用:

(1)利用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可实现远距离大功率输电。超导输电线可以无损耗地输送较大的电流,这意味着用细电线就可以输送大电流。

(2)超导磁悬浮现象,使人们可以用超导体来实现交通工具的“无摩擦”运行。

导体和绝缘体的比较:

导体和绝缘体的比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