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真义

语文闲谈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6-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不少朋友问我:你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怎样处理教材的?怎样让孩子写家庭作业(大本)的?怎样指导学生的阅读和习作的?怎样在纷乱的班主任事务中静心学习的?……呵呵,《矛盾论》读过吗?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了“纲举目张”,一切就会有条不紊地发展下去。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我在《读经典气自华》、《为学生搭建读书的平台》、《阅读,从头再谈》和《不信东风唤不回——国学经典诵读回顾》等拙文里多有论述。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你要做的就不是费尽心思给他推荐“必读”或“不必读”的事,而是要夺下他手中的书,开始给他讲“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大道理了。我班里就有一些孩子,一到课间就往书架跟前涌,一到不感兴趣的课就低头翻阅课外书,一到外面玩儿就盘腿打坐读起书来,一到讨论问题时就说那本书里怎么讲,甚是可喜,在这个弱智文化(尤其是电视剧和综艺小品)占主流的世界里,学生好读书毕竟不是一件坏事!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都说传统的私塾教育是靠打扳子体罚的方式来逼迫学生学习,其实,你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何尝不为寿镜吾老先生那种摇头晃脑般与学生共享读书欢乐的情景所折服?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没有发自内心的读书热情,就不可能影响一大批喜欢读书的学生。所以,我可以对一些形式主义的“劳形之案牍”使出“哼哈”二将,或干脆置之脑后,但每天一定保证时间蹲在班里陪学生一起读书,开学到现在的三个月,仅我给学生一张张打印补充的阅读材料就超过10万字了,将来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系统的小学阶段阅读资料库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可以把中午,甚至晚上的时间搭给工作,但不可以把宝贵的时间留给人云亦云、假假真真的虚套上。

  接下来的话题就是怎样上课、如何处理教材了。这就实在容易得很了。老师只须掌握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就成。难道不需要备课了吗?各种知识能力点的训练可以放弃?不是的。备课是为了事先最多地预知上课过程中的变数,而不是为上课准备好一字不漏的发言稿子;知识能力点的训练当然不可放弃,但当学生早就掌握了的时候,老师决不可以再照本宣科了,否则,将是浪费学生的生命。当然,字词的听写运用的训练是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我甚至有时会用整节课的时间对字词进行听写辨析和造句运用。学生的笔记本上最多的作业就是抄写词语,其次是记录课上师生讨论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

  学习《古诗三首》(人教版小语八册)的时候,因为学生对李白的《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早已耳熟能详。我便先让学生抄写原诗,进行一次书法比赛,边写边体会诗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布置的作业是补充至少两首关于送别、友情、怀乡和感时的诗词,学生立刻将书架上的诗词类的书借阅一空了,很多学生写出了六、七首,互相诵读展示,老师再作适当的讲解点拨;学生在课上向我推荐了自己读到的描写汪伦仰慕李白才学,继而结为好友的文章《妙语情深》,我当场给学生讲起这个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琢磨:妙语何在,情深何解?学生听得认真,回答完整准确。我接着谈到,李白的好友中还有贺知章、孟浩然、杜甫、高适、郭子仪等,他们比其汪伦来,可都是一个个不同凡响,“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对孟浩然更是赞美有加,当二人在黄鹤楼举杯而别的时候,一首依依惜别的诗就传唱到了今天。学生会很自然吟诵出刚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又接黄鹤楼的话题,问起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是什么?学生基本能知道三个: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没有想到的是还有近在眼前的山东蓬莱阁,这些地方浓缩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给学生一一提及与之相关的古诗文,杂以神话传说故事。这时的学生就怕听到下课铃响。语文课怎么上?此为一例。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根据诗意,写一写读诗的体会或诗中的故事。于是,学生就从容乐意地这样来表达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为国家做好事,写了很多诗,像《咏柳》。当有一天告老还乡时,头发已经白花花的了,乡音却依旧。家乡那里的孩子不认识眼前的这位老爷爷,笑嘻嘻地问他从哪里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苍苍白发已经去不掉了,故乡的人也不认识这位归来的游子了,却当作客人对待。贺知章心里受到的打击应是多么大。

  语文情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技术工具的层面。我为此曾写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外科手术:让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册六单元归真》、《语文,一以贯之者何》、《我看民族精神的教育》等多篇文章述及。综观历史,我切身感觉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过这样大的冲击、扭曲和断裂。“浮躁浅薄、矫情虚饰、鲜廉寡耻、媚外崇洋、妄自菲薄的世风,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我们伟大的历史可以戏说,我们景仰的人物不再伟大,美好的感情不再温馨神秘,硕鼠可以与猫共舞,秦桧级的汉奸居然旧貌换新颜,成了大同世界的英雄……呜呼,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价值观流毒于世,侵袭着我们教育的肌体,扭曲着孩子的心灵。”(《随笔之五:你也敢演李白?》)我还是要坚持当初呼吁,每一个老师都要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虔诚的布道者,用心灵和爱去感染影响学生,使他不管将来成为什么、做什么?都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才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无休止的作业、枯燥的技术解析的讲课和考试让学生失去对汉语母语的学习兴趣。语文教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话剧演员或是语言学家。“啊”字怎么读?“自满”的“满”符合那种义项解释?小学生有必要个个了然于心吗?有那时间,你还不如讲个让学生“啊”起来的故事,还不如让他背“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通过具体事例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和警示。

  语文教育注重了情感和心灵的培育,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拿起语言的工具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就不会为写而犯愁,好的文章大抵是在“物不平则鸣”和有感而发下写就的。作文,是学生通过喜欢阅读而受到美好精神润泽过的心灵的倾诉,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感知和期盼。所以,老师指导学生作文只注重技巧是条死胡同,对此,我写过《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想法》和《作文,正本清源》二章,以为对这两年和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小结。在我的这些学生中,尽管有的写作水平不尽人意,但态度是积极诚恳的,自己稍微感觉有点起色了,就会笑嘻嘻地主动拿给老师看,内心期盼着肯定和表扬。

  语文教育,达到让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并不难,难在了教育者的抱残守缺,敝帚自珍和心如死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