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语文,享受学习

语文闲谈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曾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去参加加拿大人举办的家庭聚会。那天刚好是6月1日。当留学生和加拿大人说起今天是儿童节时,没想到这位老外很惊讶地问道:“今天是儿童节?有这样的节日吗?”留学生听后,诧异地反问道:“你们没有儿童节吗?”老外的回答更是让人意想不到:“每天都是儿童节!”是的,中加两国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异:加拿大是真正的愉快教育,而我们是苦学教育。我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环下,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今天,我将引领学生用生命和情感去重新诠释语文教学的内涵。

  开放的课堂———积淀精神的种子

  1.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储备。

  2.引领孩子去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完《月亮湾》一课后,我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我们的村子》、《姥姥的小院》等十余篇作品,而且无形中又使他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的那样,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这样,久而久之,便积淀、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

  情感的课堂———感受舞蹈的心灵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的。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呢?

  1.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即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和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课文内容、对生活、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此,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的教学气氛。如在教学《蚕姑娘》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录像中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生惊奇与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蚕了。我随之又提出:“你们想问蚕姑娘些什么呢?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孩子们“神采飞扬”。

  3.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孩子“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通过写学生在老师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事情,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紫丁香很美,但是还有比紫丁香更美的人。是谁把这美丽的紫丁香献给了美好的人了呢?……”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从而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文”真正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灵!

  感悟的课堂———挥洒想象和才情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如何让我们江北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让学生“画水乡”。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水乡之美时,我便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动着。

  2.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乡下孩子还做了什么事呢?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割一篮青草,鼓起了白鹅的肚皮。挖一堆小虫,乐坏了可爱的小鸡……”
  当然,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总之,我所思考的语文教学是这样的:语文教学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让孩子们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