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阅读反思” 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8-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社会意义的反思 阅读的第三重视界是论世衡文,即衡量文本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意义,体现其阅读的社会价值。一般来说,优秀作品的社会意义与作者的“写作期待”大体相当,拙劣作品的价值低于作者的自我评价,只有少数杰出的经典作品,其社会意义超出作者的“写作期待”。后者如李白、杜甫、莎士比亚、曹雪芹、鲁迅等,都能常读常新,成为永远的经典。如鲁迅深刻地批判过的“国民性”,到了21世纪仍未绝迹,在某些人身上甚至愈演愈烈。重读《灯下漫笔》等铿然有声的血性文字,仍然有切肤之痛。
  “反思”不限于文本社会意义的探寻,视野更宽一些,会对社会阅读风尚进行反思。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宗旨是培育“读书人口”,构建“书香社会”。我们所关注的我国国民的读书状况究竟如何?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一项调查,推算出我国18-70岁的国民中,大约有4.87亿人“每月至少有一次读书行为”。调查把读书人数与有效回答总体人数之比,作为“图书阅读率”,结果表明,读书率为60.4%,而有39.6%的人基本不读书。究其原因,称自己“没有时间”的为37.8%,“文化水平低、读书有困难的”占23.6%,称自己“不习惯”的人为20.8%……(见2000年6月15日《光明日报》书评周刊)。且不说“每月有一次读书行为”算不算“读书人口”,仅就近四成的“不读书人口”而言,我们不能不感到“任重而道远”。以至有识之士发出“拯救阅读”的呼唤。另一方面,则是“文字垃圾”的激增,我国每年出版、销售的书籍高达近80亿册。有人慨叹:“书太多太多了,已然是书海茫茫,令你不知何去何从”“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不如信息垃圾增长的速度。”(钟国兴《书海中的恐惧》,2001年8月9日《光明日报》)“读书人口”在国民中所占比例,社会的阅读风尚,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文明指标,也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阅读我国国民读书状况的调查报告,发现我们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还须努力再努力。

  4.自我修养的反思 阅读的第四视界是省己察身,即通过阅读观照自身,提高自我修养。阅读既要从文本中汲取思想营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又要从文本中汲取广博的知识,提高语言文字修养和文化素养。
  阅读反思的第四个层面,是读者对自己阅读行为的反思。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对象、阅读策略、阅读方法、阅读时间分配、阅读效率等等。有人读了半辈子书,忽然发现曾津津有味地读过的书并无太大价值,而许多该读的书还没有读。有了这样的反思,必将对阅读对象严加筛选,有所读,有所不读,阅读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阅读的收益当会增加。
  再如,读书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探究?这是读者未必自觉却实际上进行了选择的阅读策略。二者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德国人利希滕贝格有一个比喻:“阅读意味着借债,在阅读中有所创见就是偿还了欠债。”按照这种主张,阅读时不仅要把作者的思想观点“拿来”,还想到要“偿还”,必然会边读边思考,经过比较、质疑、参阅、对照等阅读活动,发现文本的不足,匡正文本的谬误,这样,读者在超越个人阅读经验的同时,也往往能超越文本,有所创见。当然,“还债”要有丰厚的阅读积累,由“借债”到能够“还债”,有漫长的路要走。

  [阅读方法撷英]
  “一目十行”看书法
  “一目十行”是汉文快速阅读法的传统术语。最早见于《梁书》,梁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继之《北齐书》载河南王高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后来,《旧唐书》载苏环“少有俊才,一览千言”。《新唐书》载韩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及至宋代,《五灯会元》记延寿“持《法华经》,七行俱下”;《宋史》记杨绘“少有奇警,读书五行俱下”;赵逵“读书数行俱下”;《辽史》记“杨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剖决如流”;《后村先生大全集》记刘克庄“读书十行目俱下,上树百回心尚孩”。这些史料记载说明古人眼里的“一目十行”是对快读的概括性提法,涵盖“一目两行”“一目五行”“一目七行”“一览千言”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代表着快速阅读的视阈特点。
  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谈到读书之法有“读书”和“看书”之分:“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在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今天看来,曾国藩的这种区分对阅读技法训练仍然是有积极指导意义的。从阅读生理着眼,“读书”是有声阅读,“看书”是无声阅读。“一目十行”既改变“朗读”,又超越“默读”(内潜音),属于真正的无声阅读,我们称之为“视读”,所以有意把它与有声阅读区别开来,称为“看书法”。
  “一目十行”看书法与国外的“面式阅读法”异名同实。西方美国、英国、俄罗斯和东方日本、韩国所说的“面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甚至整页的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其特征是增加眼睛在注视状态下接受文字的数量,即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视觉的感知范围,扩大眼睛的视读野。“一目十行”因排版不同而扫视的文字数量不等。无论古今自右到左的直行排版,或者自左至右的横行排版,无论16开本可容48字的宽行,或者32 开本可容28字的中行,乃至报刊上只容10多个字的窄行,“一目十行”都意味着眼停时注视文字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单位时间内阅读速度的加快。
  “一目十行”的量化指标究竟是一分钟读多少字呢?据王学贤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的十年经验,“一目十行”的“面式阅读”是由“一目一行”的“线式阅读”逐步发展而来的。精读时的朗读实行逐字逐词的“点式阅读”,略读时的默读实行逐句逐行的“线式阅读”,快读时的视读实行“一目十行”的“面式阅读”。“线式阅读”以一句话或一行字作为视读单位,如果按窄32开本计算,每分钟至少可读2页(1100字),逐渐加速到每分钟读3页(1650字)、4页( 2400字),至多每分钟可读5页(3500字)。“线式阅读”再向“面式阅读”进展,也要逐步过渡,经历一目两行、一目三四行、一目五六行,一页六个视点、一页四个视点、一页两个视点、一目一页等阶段。如果按宽32开本计算,“一目两行”就是一眼看完56个字,即一分钟可读4000多字;“一目十行”就是一眼看完280个字,“一目一页”就是一眼扫视800多字。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一目十行”,是一分钟可读一万多字甚至几万字的篇幅。这个快读的高指标是通过一目一行、一目多行逐级完成的。
  在中华民族的快读历史上,“一目十行”与“过目成诵”总是联结在一起的。《汉书》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梁书》载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宋史》载陈抟“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偷看杂剧《会真记》,“不顿饭时,将十六出俱看完”。她笑着对贾宝玉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不能‘一目十行’了!”这些史料表明古人把“快读”和“快记”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读书只求阅读量,不管阅读质量,过目则忘,那么“一目十行”就没有意义了,速读速忘算不上真正的快速阅读。这是理解“一目十行”看书法很重要的方面,即本质的方面。尽管“过目成诵”是阅读记忆的最高要求,做到并不容易,但是在快速阅读时,要求快速储存,快速回忆,记忆率达到60~70%,却完全可以大面积实现。既然“一目十行”属于无声阅读,按照“眼脑直映”的快读生理活动规律,扩大视读野成为快读生理机能训练的关键项目。在习惯于“点式阅读”的背景下,怎样以“线式阅读”为过渡,逐步做到“一目十行”的“面试阅读”呢?通常,扩大视幅先要进行视点水平移动、视点垂直移动、视点对角线移动、视点波形移动、视点圆形移动等单项训练。其基本的训练方法有如下五种:
  1.卡片闪示法。用硬纸做成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个句子,用极短的时间在眼前闪示后,要求把这句话马上复述出来。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和识别能力的提高,逐渐加长卡片上句子的字数并逐渐缩短卡片闪示的时间,以此训练一瞥即记的技能。
  2.舒尔特表快速点数法。制作一套(10个以上)舒尔特表格,在格内无序地填上1~25 个数字,让学生保持30厘米左右的视距,视线集中在表的中心,余光顾及全表,在眼球固定注视不动的状态下,用不超过25秒的时间,按递增顺序依次默读出表中1~25的数字(开始用铅笔把读到的数字画出来,逐渐不用铅笔只靠视线来找),以此训练视觉感知技能。
  3.组块阅读法。又称组读法,即把一篇文章先按词组或短语划分,后按句子、句群或段落划分,用竖线隔开,然后以分割后的言语单位来进行快速阅读,逐步由小到大;再过渡到不事先划分,而是边读边划分,读完即分完;各个阶段都要在读完后进行复述。这个由点( 词组)到线(一句一行)再到面(二行以上的句子或句群)的训练过程,要求每一次注视读完各组文字,不允许视线来回移动,目的在于扩大眼睛的视读野。
  4.垂直阅读法。又称直读法,即让眼睛随着书页的中心线自上而下垂直移动,从中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扩大视幅的阅读方法。操作时可用双边垂直引导技术,一根手指在一边,而标准引导在另一边,两边一致垂直向下沿一边移动,眼睛“吞食”二者之间的信息。这种读法破除了单一横向阅读的习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垂直和水平边缘视觉能力,使看清的字数和行数逐渐增多,直到一目十行,双目识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