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思考

教材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1世纪即将来临,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继续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当前就21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作一些思考,其意义应当是不言自明了。

  一、课程改革是各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认为这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个“学会”的基础是“学会学习”,它是上述四个“学会”的前提条件。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1、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
  2、有效地沟通与表达;
  3、泛读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
  5、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6、创新的意念;
  7、开展研究的能力;
  8、终身学习。
  上述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也是今后的基础教育应着力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
  与上述追求相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之一是实际学力低下。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可以说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充分协调而富有学术内容的课程来取代肤浅的“自助餐式的课程”。此项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求小学毕业生应具有读写能力。近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提出8岁儿童应能读会写。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8教育改革法案》,以法令条文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在欧洲唯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明令统一课程,足以说明此举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法国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课程改革经历了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实行合科教学到恢复分科教学的过程。实行合科教学,试图通过综合性质的启蒙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结果是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导致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新的教学计划,认为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七个方面,据此开设七门课程。联邦德国八十年代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是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大量跨学科课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交通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欧洲问题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前苏联1985年颁布十一年制中小学新的标准教学计划,八十年代末颁布了各门学科新的教学大纲。而后根据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出一套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改革的教科书,特点之一是既适合于学校教学使用,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教科书内容构成包括:必修的基本内容(占70%~80%);反映民族和地区特点的内容;反映学校特色的内容;教师根据需要增加的内容;学生自由选择的内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发布了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日本语改革目标中,强调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个性。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转变观念,精选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改善评价学习的方法等。从上述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较自由化的美、英等国,加强了对课程的统一管理;一些国家在课程改革上迈出较大的步子,如法国实行合科教学,联邦德国开设跨学科课程;有的国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如前苏联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以及功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创建更宽松、更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上述改革的措施、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乃至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有启发、借鉴作用。

  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近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不同学派对课程设计有不同主张,主要有学科或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美国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任何课程都要受到有组织的学科内容、接受课程内容的学生以及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见,上述不同学派的主张,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学的一面:只强调制约课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理想的课程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顺应社会的需要,特别是能够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国内有的研究人员初步勾勒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结构化。包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要有助于学生在探索中自觉获得知识,还包括构建合理的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组成的学校课程结构。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形成立体、开放的课程体系。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做到二者互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瞄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内外结合、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凭借。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当由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课和语文环境教育与实践三部分组成。据有关资料,八十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就有5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我国小学的课程改革也将会朝着这个方面发展。小学语文学科作为第一步,可以增加语文活动课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诸如兴趣小组、文学社团、讲座、竞赛等)中自行选择,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母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写信,走向社会消灭错别字,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努力探索跨学科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课程形式。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发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其做法是,以德育为主导,以语文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就某个主题,如“我爱祖国妈妈”,从各科教学到教育,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家庭、社区),利用内容的“相似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深度、广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负责等优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练习、作业的时间以外,建议专设自由阅读课(每周低年级1课时,中年级2课时,高年级3课时),让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读自己爱读的书,记下好词佳句、心得体会。坚持数年,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大大提高,长期养成的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在课程方面要打破语文课的一统天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外活动,开发环境课程,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课内外、校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开放、多元化的语文课程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在品种上,适应课程的多元化,实现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语文教材不仅要有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还要有提供给教师的活动课教材以及关于开展大语文教育的有切实指导作用的意见、建议。
  在内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决定或改变人的一生。在人们开始意识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提高儿童少年“情商”的一个良方。还因为通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学做人,学语言,而且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说明文。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能阅读科技说明文,应当是下个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在体系上,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语文训练为主线,由目标系统、训练系统、检测系统组成的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
  支撑这个体系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一教材体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标系统、训练系统和检测系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