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古诗教学的思考

诗词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5-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学生古诗掌握量寥寥,主要是课本中要求的几首;内容较单一,五绝为主;学生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我听过很多老师的古诗教学课,他们大多以学生能背诵、会解释、能默写为目的,其中有的课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呆板,学生总是兴味索然。许多学生读得摇头晃脑而不知其意如何,也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却难以体会诗中境界,原因虽然是多重的,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失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如此种种发人深省。教师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学好古诗,怎样让这支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环境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在教室的黑板上划出一个小角落作为“古诗廊”,每天更换一首古诗;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植物学的知识外,还可以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语文课前提倡读背古诗;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运用故事强烈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深刻的意境
  故事是经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声音化妆,包括对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的艺术处理,使故事像润物的春雨,滴滴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它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孩子们从中知道了善与恶,懂得学习了什么,扬弃了什么。与此同时,又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听一句。足可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以故事导入式来学古诗。如教学古诗《草》时,利用草与石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之中又把学生引入了诗的意境中,起了一箭双雕的作效果。

  三、加强诵读启发想象
  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串讲”的方法教古诗,即先简单解题,然后释题,接着一句一句讲解,整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讲完了,课也就教完了。这样做往往难以把学生领入意境,学生也就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古诗语言精辟涵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总之,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