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词语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策略

词语教学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提到词语教学,老师们大多唉声叹气:词语教学太枯燥了,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教不出什么名堂,不像句段、篇章,可读可品,可诵可演。词语呢,就那么几个,再怎么折腾,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词语教学,难道真的“想说爱你不容易”?真的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痛楚?它能否像其它教学内容一样精彩纷呈,常教常新?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目前词语教学的现状吧。
  1、浮光掠影,一读而过。家常课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各种形式交替进行,看似形式多样,学生读得很充分,声音也很响亮,眼睛读红了,嗓子读哑了。但仔细一琢磨,这样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音”阶段,对字词的形、义没有涉及,对识字的规律、方法未加引导,更别说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开掘了,这样的教学怎能达成字词教学的任务?特别是高段老师,处理词语教学时,多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仅仅在初读课文后出示一些难读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之后,就像用脏的抹布一样弃之不理。这样的词语教学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教学的必要?
  2、形式单一,一问而已。有些课上,我们看到老师除了重视字音教学,也重视词语的理解了。但老师的操作却很程式化,出示词语,学生先把词语读一读,然后就问“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或者你还不理解那些词?哪些词容易写错?”接着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这种浅表性的教学,因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而显得呆滞、缺乏生命活力。
  3、不闻不问,一丢了事。有少数老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借口,索性放弃了词语教学这块阵地,彻底地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学)生字词。课上,为了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的顺畅,初读完课文后,就直接进入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或者是初读课文时,教师一句“把字音读准,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问问别人”一带而过,至于怎么读准,哪是重音,怎么弄懂,怎么运用都不闻不问,一丢了事。
  上述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未能正确把握词语教学的内涵和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结合,在语境中识字学词。二是未能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王尚文语)
  其实,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课标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对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心甘情愿地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呢?怎样才能解除我们语文教师的痛楚,实现词语教学常教常新、高效低耗呢?

  一、用于课始导入时
  这种处理方式比较常见,你会觉得太过普通,其实我们常常会忽视一个重要的真理——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让我们用课例来说话吧。
  这是蒋军晶老师在全国第6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课堂实录片断: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一位女生到黑板前写。)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
  师: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师对着那位女生说: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师: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得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底”,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嗯,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3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2种
  师:第2种,清幽的月光让人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约2分钟后)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创作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师生)月光曲.
  解读这一案例,蒋老师的词语教学似乎分三步进行:一是听写,二是解释,三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如果这样解读的话,我们对于这个教学片段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细细咀嚼蒋老师的三步词语教学,我们还会发现:他做到了音形义的结合。听写,首先是对词语发音的听力考核,能听才能写;其次写的过程,注意了字形的正确和美观,还强调了“蜡烛”两个字的偏旁和“键”字的笔画顺序;再次,他强调了“清幽”从字到词的意思。如果单独做到音形义的结合,我们还不能说蒋老师很高明,他在听写、校正完了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这个问题的设计真是精妙绝伦,把听写的六个词语全部包含在理解运用里面了。
  这样一解读,我们就会形成一个共识:好的词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认识词语的过程,它应该具备多重功效。在考虑音形义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词语的意象、意味、意蕴,考虑到词语的拓展、运用,考虑到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词语教学才不会显得单一、单调,它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归纳出两个根本的词语教学策略。
  听写:结合词语的音形义进行;
  运用:借助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当然像蒋老师这样把这两种方法结合得天衣无缝比较困难,那么可不可以单独运用呢?当然可以,而且效果也很不错。下面是我在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五下《桥》一文时对词语教学的处理: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吧?这篇课文有一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来看看(出示词语)。
  咆哮 狂奔而来 狞笑 放肆 势不可挡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
  清瘦 像一座山 像只狮子
  指名分组朗读;重点理解“狞笑”,书空“肆”,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语分成三组?
  很快学生发现了第一组词语是描写洪水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人们的,第三组词语是描写老汉的。接着教师引读词语
  师:原来如此,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一起读读这三组词语。
  黎明时候,山洪它——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而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这时,站出来一个老汉,他——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师:你从这些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围绕着洪水、人们、老汉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洪水想死神一样,浪头有一米多高,很多孩子都被卷走了,真可怕!”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人们脸上充满了恐惧的神情,他们头发乱了,衣服也破了,但是谁也没有空闲去理会,大家都匆匆忙忙的逃命去了!”接着老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词语。在这里我运用的主要策略是:
  想象:通过词语看到的画面、形象。
  其实,我们平时在读词语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忽视了词语本身也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情感?当我们出示词语的时候,你读、我读、大家读,这些读词语的形式最终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转化成画面后,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是更深入了吗?,就像案例中一样,学生对“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当”这些描写洪水的词的理解,已经达到“洪水像死神一样”,这还只是在课始的导入阶段,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对文中老汉的高大形象自然会有更深的认识。正如维果斯基所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对于词语教学,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让词语教学同样精彩     下一篇:阅读中的词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