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识字,主动识字——新课标识字教学之我见

识字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5-1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两年的时间里,拓展识字途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识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增加识字量,提早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读写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提出了识字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差,自学识记意识差,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对汉字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适应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呢?通过实践,我浅谈在课堂中的几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字形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巧识字
  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喜新,利用这些心理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乐于学习。下面,我浅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营造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北师大版的课文富有儿童情趣,为老师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如《两件宝》、《看花灯》、《水乡歌》都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老师们正确认识短文作为识字载体的作用,教学中都注意充分利用短文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先学文,再从句中学词,学字,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识字。
  2、从汉字的结构方面切入,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足字旁的“跑”、三点水的“泡”、和提手旁的“抱”时,我说:“‘包’妈妈的三个宝宝跑出来玩,突然,刮了一阵风,把这三个宝宝的帽子给吹走了,这三个宝宝找不到帽子,你们能在它们找找吗?”我先将三个字的偏旁发给他们,再开始识字游戏。老师开始问:“泡泡的帽子在哪呢?”拿到“氵”的同学就可以一边回答一边将拿到的偏旁和我手里的字进行组合,然后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并给这个字组词,造句。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十分高,对字的记忆也有一定的认识。然后我又问学生:“你们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怎样记住这三个字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在交流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说:“‘纸糊的金鱼吐泡泡(课文《看花灯》中的句子)’中的金鱼是在水中吐泡泡的,所以它的部首是三点水。”学生对另外两个字都根据课文内容,对字的字形进行剖析,把三个易混浊的字给区分开了。
  3.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在教学《啄木鸟》与《燕子妈妈笑了》这两课时,先让学生读“啄木鸟”、“喜鹊”、“老树”、“医生”“冬瓜”、“茄子”等词,再让学生观察本课挂图,把词语贴在图中对应的事物的旁边,这一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奋的状态中,识字活动自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二. 启发想像,巧记字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屋”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房屋,再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房屋与“屋”字有什么联系。学生马上在“屋”字中找到屋檐,通过丰富想象把屋中的“横”和“撇折、点”想象成房屋的楼梯,“土”想象成地板。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比一比”、“说一说”中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教《春天的手》这一课中的“暖”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此字,说出自己记字的好方法。于是有的学生说:“太阳出来了,它温暖的手像妈妈一样抚摸着我。”也有的说:“春天来了,天气暖和,和妈妈一起到野外找春天,心里很高兴,所以很温暖。”学生用自己的想像给予了“暖”字形象而有趣的解释,既便于记忆,也拓宽了学生想像的空间,把一个字编成一个故事或说一句话,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多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识字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因此,在识字中,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画、说一说、猜一猜,这样,就可以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同时也会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愿学乐学。比如,在学习“戴”、“推”、“打”、“拍”、“拔”、“跳”等字时,可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在运动中学字认字。再如,在学习“羊”“鸡”“鸟”“鸭”等与动物有关的字时,可让学生编童话故事并演一演,在自己导演的故事中当主角,既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自主识字的目的。由于活动是综合性的,不但完成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又培养了学生对字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认字效果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如开展“教室里的春天”活动,把能代表春天的图画,诗歌带到教室来,同学们互相交流,举办“图画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无意识字。
  无意识字的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专门记自己认识的汉字,给它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像“好朋友”“汉字集萃”“汉字大比拼”等。再评选出“认字大王”、“认字小专家”活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识字其乐无穷。我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开始用认识的字说一句话,会写的字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请别人帮助记下来。利用每星期一的课前几分钟开展汇报比赛,比一比谁的句子最好。以后还可以说一段话。学生对这项工作兴趣很浓。不但使学生有了积累资料的好习惯,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

  五、承认学生之差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孔子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他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进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识字教学中,不同学生喜欢的识字方法也不一样,老师就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字。如,在课文认字的教学中,老师先提出问题:你们是怎样认识不认识的字宝宝呢?学生的答案不一,有的喜欢听读法,有的喜欢猜字,还有的喜欢用拼音拼。面对识字有困难的学生,不能轻易地给予评价,即使是重复好几次,也不能把字读对,老师就让这个学生对着老师的耳朵说一遍,如果学生读错了,但是老师也得大声地宣布:“你读对了!”利用课余时间,再找这个学生读。这样做,教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识字的乐趣,获得识字的成就感。

  总之,教学中,只有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把识字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放在识字教学的首位,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统一,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做到“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做到自主学习,才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在识字教学中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