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法规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7-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第一部分 前言(1-9'CLA'1)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9'CLA'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9'CLA'1.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9'CLA'1.2.1)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9'CLA'1.2.2)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9'CLA'1.2.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9'CLA'1.2.4)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9'CLA'1.3)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1-9'CLA'1.3.1)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1-9'CLA'1.3.2)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1-9'CLA'1.3.3)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1-9'CLA'1.3.4)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9'CLA'2

  第四学段(7~9年级)(7-9'CLA'2.2.4)
  (一)识字与写字(7-9'CLA'2.2.4.1)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7-9'CLA'2.2.4.1.1)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7-9'CLA'2.2.4.1.2)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7-9'CLA'2.2.4.1.3)
  (二)阅读(7-9'CLA'2.2.4.2)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7-9'CLA'2.2.4.2.1)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7-9'CLA'2.2.4.2.2)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7-9'CLA'2.2.4.2.3)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7-9'CLA'2.2.4.2.4)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7-9'CLA'2.2.4.2.5)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9'CLA'2.2.4.2.6)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7-9'CLA'2.2.4.2.7)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7-9'CLA'2.2.4.2.8)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7-9'CLA'2.2.4.2.9)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7-9'CLA'2.2.4.2.10)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7-9'CLA'2.2.4.2.11)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7-9'CLA'2.2.4.2.12)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7-9'CLA'2.2.4.2.13)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7-9'CLA'2.2.4.2.14)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7-9'CLA'2.2.4.2.15)
  (三)写作(7-9'CLA'2.2.4.3)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7-9'CLA'2.2.4.3.1)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7-9'CLA'2.2.4.3.2)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7-9'CLA'2.2.4.3.3)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7-9'CLA'2.2.4.3.4)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7-9'CLA'2.2.4.3.5)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9'CLA'2.2.4.3.6)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7-9'CLA'2.2.4.3.7)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