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思想浅析

孔子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一方面教师的架子比较大、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对新知识缺乏分解、深化能力,往往只顾自己讲完。
  学生能不能接受则顾及不到,本质上仍然是以灌输为主的注入式教学。
  另一种极端是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受美国发现式教学的影响,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自学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样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学习借鉴孔子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既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其结果必然是浪费学生有效的时间和精力;限制、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启发诱导这一教学原则能够流传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它正确处好了学习动因这一问题。
  (三)学思并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还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2)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发展思维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孔子以自己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3)强调了学习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废寝忘食的思考其效果也不如学习。可见孔子已意识到思是建立在学这个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发展建立在学习这个基础之上,没有一定数量知识的掌握去谈发展思维就象空中楼阁一样毫无道理。孔子在强调学的重要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4)凡事都应该认真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25)的人。《韩诗外传六》引孔子的话说:“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徐干的《中论·治学》也引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费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学思结合,两者并重而不偏,正是孔子教学论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现代教学论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何者为主仍然有争论,也就是学习与思考何者为主的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学习是发展智力的手段,核心应该是思维发展。以此引出了一套只注重学习结果的理论。有的学者则认为学习应该是重点,发展智力只是学习本身的一项内容。彼此观点各一,也不能互相说服,没有行成统一看法,这对学术理论的运用是极为不利的。
  孔子之后重要的儒学代表人物荀况在《劝学》一文中,对学思问题承孔子之志提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主张,他同时还强调“吾偿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这说明儒家学派在“学思并重”这一原则上是主张二者两不偏废的,体现了一种辩证的统一。
  笔者认为: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原则已经解决了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主观地认为孔子已距我们两千多年,就觉得它已经过时;我们需要的是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完善和发展它,而不是抛弃它。由于历史的局限,孔子在叙述他的教学原则时还没有形成体系完备的理论,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分散的,但是他能在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这么多的发现——那怕是其中一个发现也是伟大的创举。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推出这么一个结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以发展智力去统帅知识的掌握。
  (四)由博返约
  孔子在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这三个原则之后,又提出了“博学多闻”的主张,以此来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张学生应当“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才能适应社会。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讲学,虽然有热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的苦衷。这与他培养适合于统治阶级选拔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
  孔子把当时正统的、比较有影响的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礼仪、外交、文学艺术等等。他自己为能做到博学、经常“每事问”(26)“无常师”,(27)所以才成了多才多艺的人。在主张知识应该广博的同时,为了防止杂乱无章,孔子提出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论语·卫灵公》中载:“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那么用什么来“一以贯之”呢?《论语·雍也》中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虽然孔子所说的“礼”是当时的《周礼》,其思想性和价值不高。但孔子意识到丰富散乱的知识要有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串起来这一点是极富创见的。具有广博丰富的知识面,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也会左右逢源、才思涌跃。如果知识能够用一条主线“一以贯之”就能以简驭繁,触类旁通而举一反三。可见有没有中心和主线,知识的价值大不一样。
  孔子的“由博返约”主张,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掌握有待于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掌握知识体系,提供给学生的不是分散的知识,而是一个框架。这跟孔子的“由博返约”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现代教育理论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那种只顾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抓住教学的本质。

  结束语
  孔子的教学主张和教学原则,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规律。它们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制约,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项原则或主张。我们学习借鉴这些优秀遗产,其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那种抓住孔子某些消极的东西大作文章,进而否定其正确思想的做法,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在盛赞老师的教育艺术时这样说:“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然从之,未由己也。”(28)这正是孔子高超教育艺术的真实写照。
  本文并不是说孔子已经有意识地建立起这么一个宏大的教学论体系。而是对孔子这些分散的教学思想作一个初浅的分析。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实践,学习借鉴孔子教育艺术,常感概其博大精深之奥妙,故撰此拙文,谈一点体会。

  注: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3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
  〔2〕〔3〕〔4〕〔5〕〔6〕〔10〕〔18〕《论语·述而》,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第320、352、333、339、341、32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5〕〔16〕《论语·公冶长》
  〔7〕《孟子·公孔丑上》
  〔8〕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9〕《论语·宪问》
  〔11〕〔12〕《论语·子路》
  〔13〕朱熹《论语集注》《先进·从我于陈蔡青章》
  〔14〕〔17〕《论语·先进》,南怀瑾·《论语别栽》下册,第508、48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15〕〔21〕《论语·雍也》
  〔19〕〔23〕《论语·卫灵公》
  〔20〕〔24〕《论语·季氏》
  〔22〕《论语·为政》
  〔25〕《论语·阳货》
  〔26〕《论语·八佾》
  〔27〕〔28〕《论语·子张》
  
上一篇:孔子简介     下一篇:孔子伦理思想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