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幼儿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22-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这位曾贡献给人类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文学巨著的俄罗斯语言艺术巨匠,一生喜爱儿童,热心于慈善教育事业。1859—1862年间,他在自己的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后来又办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并在其上连续发表了专为儿童写的12辑故事。1872年,他把这些作品编成四册《识字课本》,共收作品372篇,主要是寓言、童话和故事。1875年修订后,以《新识字课本》名称出版。由于其中作品富有艺术性,语言简洁、明确、生动,很受欢迎,作家生前即印行了28次。他还为孩子们编写了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俄语读本》。
  列夫·托尔斯泰把为儿童们撰写读物看作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作,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和辛勤的劳动。他一方面向民间文学借鉴,一方面阅读了安徒生、雨果等作家的几百种文学创作,从中撷取适于儿童的材料。同时,他深入到孩子们之中,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心理和语言。因此,他为各个年龄段儿童写的作品都生动活泼、深浅适度。在他的这些作品中,适于幼儿听赏的有寓言、童话,但其中最精彩的是那一连串的生活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幼儿故事,多取材于农家孩子的日常生活,他怀着一颗爱心,描写了。他们种种有趣的活动,刻画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形象,因此,他的这些作品,散发着生活的芳香,对幼儿读者有着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试看《小菲利浦》。在这篇故事中,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了一个不到入学年龄,却无比向往学校学习生活的幼儿的动人故事:小菲利浦眼见周围的孩子都上学去了,他也要去,他找不着自己的帽子,就拿了爸爸的一顶旧帽子,路上,两只狗追他,他绊倒在地,可是爬起来又拼命跑向学校,推开了教室的门。这个活泼可爱而又机灵的孩子,终于得到老师的允许,从此跟别的孩子一起上学了。
  在《一个男孩讲他爸爸没带他进城》里,描述男孩因为父亲不肯带自己进城,他哭着哭着在堆房里睡着了,他梦见在路上追上父亲,到城里吃着了白面包。生动地展现了农家孩子小小的愿望。《一个男孩讲他帮爷爷发现了蜂王》则写那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男孩跟爷爷到养蜂场,亲眼看到了蜜蜂分群,还窥见了难得一睹的蜂王,尝到新鲜蜂蜜的有趣经历。
  与当时贵族社会鄙视劳动人民的偏见相反,列夫·托尔斯泰认定农民的后代同样具有聪明才智,而且毫不亚于那些自视为高贵者的贵族子弟。在他的幼儿故事中,许多农家孩子都聪颖、友爱、能干、果敢。《卡佳和玛莎》这篇短小的故事,就刻画了一个机灵而又遇事沉着,十分能干的小姑娘的形象。卡佳天才亮就动身去采蘑菇,还带上了小玛莎。路上一条河挡在前面,卡佳毫不犹豫,她把小玛莎背在背上,自己脱掉袜子,光着脚下到水中,她叮嘱小玛莎:“你抱住我,坐稳,可别把我的脖子搂得太紧。把手松开些,不然,我连气都透不过来啦。”说着说着,就把小玛莎背过了河。《小猫》中的瓦夏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他和妹妹卡佳养了一只小猫,一天他们带着小猫到大路上去玩,当他们到路边采酸模菜时,猎人骑着马飞奔而来,两只猎狗扑向小猫,可小猫不知道逃跑,反而伏在地上,弓起背,定睛望着两只狗。卡佳吓坏了,瓦夏却飞快地奔过去,和狗同时跑到小猫跟前,在狗正要抓小猫时,他扑在小猫身上护住了它。《火灾》中的万尼亚更是;4个英勇无畏的男孩,因为三岁的小女孩玛莎玩火,房子被烧着了,穿堂烟直往外冒,八岁的万尼亚冒着浓烟推开房门叫醒了正熟睡的奶奶,在烟火中推开窗子帮助妹妹爬了出去,在房门已经着火的危急情况下,又设法救出了一岁半的弟弟。
  在刻画这些幼童形象时,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去展示他们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富于真实感。他的《李子核》正是因为生动地描摹了一个年幼儿童不断变化的心态而饮誉世界。
  这篇故事仅有三百余字,情节也极简单:妈妈买了许多李子,想在午饭后分给孩子们吃。万尼亚从来没有吃过李子,“他老把这些李子拿起来闻闻……老是围着李子转来转去。”“当房间没有人的时候,他忍不住抓起一个吃了。”后来爸爸问谁偷吃了李子,万尼亚虽然随着大家说“没有,我没有吃。”可“脸红得像龙虾”。当听到爸爸说怕的是吞下了李子核,那他过一天就会死去时,万尼亚“吓得脸色发白,说道:‘不,我把核吐到窗子外面去啦。”’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而“万尼亚却哭起来了。”作家环绕万尼亚想吃李子这一事件,展示了他曲折的心理过程;先是无法抑制想吃李子的欲望,继而为自己的不诚实感到羞愧,接着是害怕得惊恐万状,最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痛悔得放声大哭。对这些连连不断变化的心态,没有作静态的心理刻画,更不用内心独白,全部是通过万尼亚的神情、动作、语言表露出来,完全契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
  列夫·托尔斯泰的幼儿故事结构单纯,情节进展快捷,紧凑集中,扣人心弦,因而能紧紧地吸引幼儿读者的注意力。比如《小姑娘和蘑菇》写两个小姑娘采了蘑菇回家去,要穿过一条铁路,她们以为火车离得还远,便爬上了路基,准备穿越轨道。
  忽然传来火车的隆隆声。小姐姐赶快折回来,小妹妹却跑到铁路那边去了。小姐姐对小妹妹喊道,“别往回走!”可是火车已经近了,响声太大,小妹妹没听清楚,以为小姐姐叫她往回走。她就往回跑,绊倒在轨道上,蘑菇撒了一地,她还去拣蘑菇。
  火车离得很近了,司机拼命鸣笛。
  小姐姐喊道;“别拣蘑菇I”可是小妹妹以为小姐姐叫她拣蘑菇,就顺着铁路爬去。
  司机刹不住车。火车呜呜地吼着从小妹妹身上开过去。小姐姐哭啊,喊啊,乘客们都从车窗里向外张望,列车员跑到车尾去,看小妹妹究竟怎样了。火车过去以后,大家看见,小妹妹趴在两根铁轨之间,一动也不动。等火车走远了,小妹妹才抬头,捡了蘑菇,跑到小姐姐那里去了。
  其中,小姐姐的焦急万状,小妹妹的幼稚无知,都展现得十分真切,急促的叙述节奏更增添了情节的惊险紧张,使人几乎要摒住呼吸,为小妹妹的生命安全提心吊胆,悬念的运用更让小读者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
  托尔斯泰即便是为最小的孩子写作,也十分注重语言的提炼,务求字字句句明确、精练、简洁。他的幼儿故事篇幅短小而言简意丰,有着淳朴、清晰而又优美的语言风格。
  除了生活故事、,托尔斯泰的一些寓言和童话也受到幼儿的喜爱。《说谎》(中译《狼来了》)可谓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的寓言。童话《三只熊》是我国幼儿园历来选用的教材。
  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重从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准则上对儿童进行教化,他赞扬机敏、勇敢、勤劳、纯朴、互助友爱的品格,谴责怯懦、谎骗等不良行为,力图在孩子们身上培养起对祖国和劳动人民的热爱感情和尊重他人劳动、正直、公允、诚实、关心人、帮助人的品质。然而托尔斯泰在他的故事和童话中从不作直白的道德灌输,他一直认为冗长的道德训词必然损害文学,有出息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从道德说教中解脱出来,使结论从故事之中自然流露,让孩子们在听讲、阅读过程中自己领悟。他的故事、寓言、童话常常不点出题旨或寓意,而是借助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启迪小读者。
  列夫·托尔斯泰的幼儿文学创作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