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解放孩子的?

成长的摇篮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04-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又有一天,晚饭后,我叫女儿刷碗,她马上叫了起来:
  “你叫我刷碗,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我说:“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刷碗不行!”
  当然,这次对话含有玩笑成分,但也含有严肃的道理,即人不能变为学习机器,也不能将学习视为可以排它的特权,而应当过正常人的生活,履行正常人的责任。
  进入高三以来,学生们已进入夜以继日的拼搏时期。女儿能否进一流或二流大学难以预料,但睡眠已减少到每天五、六小时了,让我这个做父亲的很是心疼,可劝又无效,心里不是滋味。
  偶尔,女儿早晨实在起不来了,对我说:“老爸,我太累了,今天的课不太重要,我想休息一天。”
  我马上答应,说:“睡吧。对于一个严重缺觉的人来说,睡眠比学习重要。我给你请假。”
  可能会有人指责我惯孩子,怎么能纵容孩子逃学呢?但是,我会这样做下去。请想一想吧,当一个人严重睡眠不足,不仅不可能学习好,而且可能发生精神崩溃,谁来对孩子的健康负责呢?适当的紧张是合理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可如果一切都不适当了,不果断的调整怎么行?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最宝贵的。我们既要为孩子的重要考试着想,更要对其一生着想!
  3.从对权威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中学时代是崇尚自我的时代,也是偶像崇拜的时代,可谓恨也疯狂,爱也疯狂。
  进入初中时,摇滚歌星崔健还挺火,让女儿心驰神往。据说,崔健演唱会将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女儿早就跃跃欲试了。
  我知道,女儿并不很了解崔健,只不过中学生有一股狂潮,让她随潮而动罢了。我希望她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总随流行而盲目行动。于是,买了票,与女儿同去听崔健的演唱会。
  场内混乱不堪。崔健在狂嚎,听众在乱叫。在我的背后,竟然有一位姑娘在吹尖厉刺耳的哨子,就是那种过去吹紧急集合号用的简易哨子,毫无优美可言。女儿皱着眉头,厌恶地回头瞅了几回,可那姑娘已沉浸在狂热之中,完全旁若无人。
  结果,退场的人越来越多,我和女儿也提前离开。从那之后,女儿很少再提崔健的名字,更没有再听他的歌。
  但是,我没有料到,女儿对偶像的怀疑与批判,也会发展到我的身上。
  女儿上小学时,一向以爸爸为骄傲。爸爸是作家,写的书《英雄少年赖宁》,全国少年儿童都在学习,没人不知道。女儿小学快毕业时,爸爸又写了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又是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教育热点。然而,这一次女儿有些困惑和沉默,因为爸爸说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吃苦,她不太同意,可又说不太清楚。
  起初,我对女儿的反应并不在意,认为那不过是一种幼稚的委屈感而已。直到2000年夏天赴日之前,女儿决定做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我这才认真思考她的观点。
  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女儿对父亲的挑战,并且是采用社会调查式的重型武器,有可能动摇八年来已经因《较量》讨论而形成的共识。显然,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了。
  尽管,我早已意识到,《较量》大讨论留下许多未解之题,即使较为核心的中日学生素质对比问题,也缺乏足以支持论点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也未必完全有利于我的观点。如今,女儿冲杀进来,会不会将我推至被动的境地?可是,女儿有这等敏锐的眼光和勇气,我怎能阻止她?我不是一向鼓励她相信自己的眼睛,鼓励她崇尚科学精神吗?
  于是,我表示支持女儿的研究,并主动亮出问题当靶子,希望女儿下功夫研究突破。同时,我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把当年争论双方的观点告诉女儿,建议她避开误区,直取要害。开个玩笑说,我是在帮助女儿向我自己开火。
  果然,女儿走向了成功。她的一系列作品发表时,聚焦点几乎都在质疑《较量》的观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做专题讨论,甚至将话题名称叫做“父与女的较量”。
  值得欣慰的是,质疑《较量》的结果,不仅没有否定《较量》的价值,而且使《较量》的讨论更理性了,这对于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乃至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4.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人会强调学习,有人会强调习惯,这些都各有道理,但我认为家庭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回首自己的经历,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你与谁的感情深厚,谁就可能对你的影响越大。平时,一个你敬重的人表扬或批评你,你会非常在意,而一个你不敬重的人说的话,在你心中的分量也比较轻。这就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
  家庭区别于学校和社会之处,在于血缘情和生活情,因此,情感质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穷苦的农民夫妇将五个儿女培养成大学生,而城里的教授夫妇却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这同样是情感危机导致的悲剧。
  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最感到欣慰的不是女儿的成绩,而是我们与女儿有着良好的关系——亲切的、诚挚的、轻松的、民主的。
  2001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为了帮助女儿完成她的研究报告,我们全家出动,一起去采访北京日本人学校的教师。日本教师惊讶地说:“上高三的孩子,还能与你们亲密合作行动,这在日本很少见到!”
  其实,平时在家里我们更亲切,女儿学习累了,会躺在我们身边聊天,甚至会坐在我的怀里,与我讨论问题。有时,女儿还会大声地自言自语:“老爸老妈,我爱你们!”
  当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会顽强地表现叛逆性,我们的女儿自然不会例外。碰到那种时候,我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譬如,某一天,上高一的女儿穿校服去上学,放学却穿着肥肥大大的背带裤回来。妻一见,皱起眉头,叫道:
  “啊呀,真难看从哪弄来的?”
  女儿倚在门口,挑衅地看着我们,一句话也不说。一场争论即将爆发。
  我笑了笑,说:
  “女孩子穿背带裤挺精神,只是肥了一点,改改就行了。”
  女儿的火气消了一些,过来与我们吃晚饭了,而且又说又笑。
  饭后,我与妻散步时,她生气地质问我为何不坚持原则?我说:
  “一个16岁的孩子,自己用零花钱买了件衣服,难道不比缠着父母给她买好吗?两代人的审美眼光不同,你怎么证明你对她不对?谁都有个提高的过程嘛,何必互相苛求和指责呢?”
  妻想想我的话有些道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渐渐的,我们家中养成了平等协商或叫谈判的风气,凡事坐下来平心静气沟通一下,一般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训也是有的。虽说爱子心切,可女儿也有钻牛角尖的时候,双方难免声高,冲突升级。但是,事过之后彼此都后悔,慢慢也就吸取教训,各自学会了克制,都珍惜家庭中的和睦气氛。应当说,代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长辈,而长辈的秘诀在于发现孩子、尊重孩子甚至向孩子学习,因为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有效方法。这是我很深的体会。
  (摘自《我要做个好父亲》,华艺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定价:20.00元。社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前拐棒胡同1号,邮编:100010)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