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说课

说课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8-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改革到今天,回味我们自身专业的时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我们这些从事着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不能不思考,自身的“武功”到了何种境地。好比说课,就是体现教师口才的标志之一的基本功,成为我们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
  一、什么是说课
  何谓说课?遍阅多年前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定义,发现虽然表述的形式不同,但所含蕴的意思却没有太大差别,就我个人看,“说课”,可以简单表述为“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向同行或者专家学者表述的过程。”这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
  一句话:说课就是说“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
  二、为什么要说课
  1、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说课时,把说的展示出来。对方呢,把你展示的评价出来,把对你的评价再反馈给你。这也体现出教师的教研过程更多的是在行动研究的层面上,如何通过说课教师能认真地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就能形成一篇颇有学术意义的个案分析,这样的个案推广开则有利于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我们学校,以及我们所在的海淀区说课基本功展示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们的这种转变。如: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教师已经有意识从分析学生前测情况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有机相结合。但是,也看到老师们的研究有时还只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有利于对课堂的聚焦探究
  第一,教师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明确自己的教学意图,阐释自己教材处理的方法和目的,将备课的全部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让听者听明白,懂其理。在这里,授课老师的隐性思维变成了显性思维,必将有助于老师对课堂的整体理解和全面评价。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实效更显著。
  第二,同行专家通过倾听教师的阐述,了解教师对待课程深入的思考,以及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点。从而从“根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诊断。
  3、有利于课堂多向度的观察
  不论什么样的课堂,一旦完成,它就是死了的课堂,就算完美到极点,那也只是一种毫无悬念的完美。这就是课堂的局限性,所以有人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说课就不一样了,针对不可完全预知的学情,老师可能有好几个设想和猜想,老师斡旋于其中,像一个将军,排兵布阵,这就使得课堂的走向,有了可能,有了丰富,有了选择,有了悬念,有了生气。这就是个体说课中的多向度。
  三、如何说课
  如何说课,正如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样。以评价标准为纲,只能够保证完成说课任务。僵化于教条之内,不仅让自己的说课生命,也毫无特色,更有悖于教学研讨的目标。那么怎样的说课有效、精彩,为听说课人带来更大收获呢?
  (一)教材分析“透”
  怎么才算读透?就是对教材把握的准度、高度和深度。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不能浅化也不能偏颇,要有自己的见解。在高度把握的基础上,再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特点等等进行适度解说。所以,说课的正式环节一般应该从对教材的介绍入手。
  要知道,教材中的课文原来是一篇篇散落在不同领域的,没有联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想到他们写的文章会成为课文,只是编教材的人选编了他们的文章而已。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解读教材时,能够这样瞻前顾后就更好了。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梅花魂》“说教材”环节为例:
  《梅花魂》位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第6课。本组教材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选编了四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情以及抒发情感的不同方式。《诗词三首》为游子思乡之绝唱,《梅花魂》由思乡情升华到了爱国心,从情感与表达方式上传承前篇,也为两篇阅读课文做了铺设。本文是归国华侨陈慧瑛的回忆录,写了远在异国的外祖父通过梅花寄托款款思乡情,浓浓爱国意。第一和第三件事直接表达这种情感,其他三件事属于间接表达。课文高度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给学生以有益的熏陶。
  这位老师关注了本课的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上的变化等等,这都不错。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围绕题目进行解读。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高风亮节独特的意象。围绕这样的意象,作者所写的三件事彼此之间是怎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题目中的“魂”字服务的,这些如果能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再好好加以推敲,相信不仅教材定位能够说得更准,而且说课中的教学设计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进行。
  (二)学情定位“准”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奥苏伯尔说,一个概念要获得心理意义,必须于头脑中已存在的概念建立起实质的必然联系。如:三角形的面积是与矩形面积相联系的。缺少矩形面积公式这一固着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很难获得心理意义,只能机械识记。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概念。具体包括学习者头脑中是否存在与新知识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上位、下位,还是同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层次是否合理。试想把蝙蝠与麻雀视为同一类的学生能否很容易的理解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新知识的输入进行定位,当新输入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
  2、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一要明确技能之间的层次;二要明确技能掌握的程度。“略微提前”理论: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即有一致又有不一致,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
  3、对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认知的水平,情感思想认识上的盲点等。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原始概念是隐蔽的,要想办法让它们“暴露”出来。只有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目的,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会比较强。
  (三)目标阐释“清”
  目标不是作样子,在表述的时候同样应当陈述清楚。需要提示的是,目标切忌过多,目标多了等于没有目标。一堂课不可能承载那么多的学习目标,要依据课型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而定。当过老师的我们都知道:说话听音,锣鼓听经。目标明确,重难点就清晰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重点”一定是教材的具体内容里的,“教学难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生学习着眼点。
  还以教师说《梅花魂》的“教学目标”为例:
  1.体悟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第一条,“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想必说课教师一定是明白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但作为听众呢,听了你的目标,我们依旧不知其所以然。表达方式是托物喻志、还是以物自况,是正面表现、还是侧面烘托,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包括第三条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需要体现六年级的“有感情”是什么梯度,这里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关注点应是“如何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训练哪种方法技巧?”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的说教材,实际上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解读教材的能力,会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能从中分辨出高下。
  (四)教学流程“简”
  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约——教学流程紧紧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课稿的优劣百分之八十由这一环节决定。因此,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环节。那么如何说好教学成流程呢?我想,好的教学流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清晰具体。要想让听者通过你的说了解你的教学实际,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定要清晰完整。具体而言,要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说起,然后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展开,以及课堂小结、课后的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都是必须要说的内容,而且还要说出各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但是,切忌把说课稿设计得天花乱坠,让人听得眼花缭乱,像一幅“课堂畅想图”。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经得住推敲。虽然说课不像上课一样立即付诸于实践来检验,但是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根据学段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
  比如《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拓展知识的层次安排教学活动。问题从学生中来,但最终又落实到学生中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