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家庭作业的一点思考

设计作业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有效的互动教学课堂和评价下,改革作业结构、方式、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势在必行。现阶段,我们提倡的“减负增效”的内涵不应只是减少作业量,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优化作业设计 减负增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知识内化、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适当布置一些作业十分必要。
  在新课改全面展开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业的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单一,评价单一,抄抄写写的多,机械重复的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基于语文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做,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学。因此,作业的效果不仅是体现在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进而为他们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呢?
  一、趣——作业形式多样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画一画。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学习了古诗《江雪》,可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舟独钓的凄清景象。
  2.演一演。
  如在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后,为了更深刻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这既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3.说一说。
  一些叙事性的课文学完后,可让学生回家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听,以达到巩固课文,加深理解的作用。
  二、活——作业内容自主化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考虑家庭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如教完《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下列八个词语“嫉妒、激怒、励志、疲倦、临摹、优异、承认、震惊”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个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分层次的训练,供学生选用:
  A层次:
  1.抄写上述八个词语二遍;
  2.说说每一个词语的大意,试用“激怒、疲倦、震惊”各写一句话。
  B层次: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多地用上八个词语。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
  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三、实——让作业回归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把家庭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
  例如,《奶奶的白发》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可通过让学生回家数爸爸妈妈头上的白发,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文中的意义。再而一篇良好的习作也孕育而生,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过程,有话可写,并且生动有趣,情文并茂。这种贴近生活的作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毅力、责任心、成就感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作用。
  四、新——作业设计要有创新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减少数量提高效能。
  同时,教师对作业的评价也是促进语文作业实效性提升的关键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教师对于作业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特点,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评价环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问题的根源,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总之,提升小学语文作业的实效性是对语文教学成效的关键,作为教师应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努力地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点,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