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

设计作业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贯彻新的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就是分战场。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现实教学中,作业在“质”的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语文课外作业多抄抄写写,口头作业少;都是教师统一作业,自主选择少;作业基础知识巩固多,缺乏实践应用;布置的家庭作业学生有些不喜欢,因此效果也不佳。
  作业的布置,要讲究设计的艺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作业形式,要增强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的主体意识,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让学生感兴趣地做,以实现新课程标准“全面、和谐发展的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下作业的布置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现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以趣味作动力,让学生快乐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的好坏除了智商外,还受情商的影响,即受学生情绪、心态的影响。当学生情绪活跃、积极投入时,课外作业的质量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就能保证作业的质量。
  1、类型多样,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形式多样化,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拓展延伸练习;注意听、说、读、写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多种作业类型,唱一唱、查一查、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等形式时常出现在我布置的课外作业练习中。如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唱一唱这一首歌,深切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升华。又如在学习《我叫足球》之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足球发展演变的历史资料知识,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再如《蘑菇该奖给谁》、《大松树和小松树》、《蚂蚁和蝈蝈》等课文学完后都可布置学生回家继续演一演,以巩固课堂效果。另外,还可让学生每天读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古诗、儿歌,读读适合自己的报刊、杂志等,并鼓励他们讲给同学或家人听,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灵活多变,感受乐趣。
  传统作业题型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只是被动地练习,毫无积极性可言。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突破单一形式,注重灵活多变,使学生从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善于拓宽训练形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进作业中,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觉得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如学习《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我布置了富有灵活性的作业:1、读读背背你喜欢的一种或几种蝴蝶谷;2、根据课文,画出你想像中的蝴蝶谷,并配上解说词;3、学当小导游,准备好在小组中交流,在全班进行介绍。这种说说、想想、写写、画画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的理解能力、绘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进一步提高了作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去积极完成。
  二、以自主为原则,让学生个性飞扬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和学习需要,发展也各不相同,我们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所以,“自主”应当成为学生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
  1、自主选择作业内容。
  教师考虑课外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如教学《狼和小羊》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作业:A、背诵课文。B、默写词语。C、表演狼和小羊的对话。D、续编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这几个作业能迅速并出色地完成,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选择其中A、B类作业来完成。
  2、自主选择作业量。
  统一的作业量往往会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进生的作业负担。教师应考虑各种层次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题目供学生选择,既保证优等生吃得饱,又保证后进生吃得了。例如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但可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和能力差异而定量。如每一课的生字,可以抄写5遍,也可写2遍,只要认为自己能掌握了就行;至于一些拓展性练习,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可以选做或不做。
  3、自主选择完成方法。
  每天布置的作业,教师应当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如分角色表演课文,学生可以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也可以找小伙伴合作完成;续编故事时可以口头续编,也可以书面写出。又如预习《2008,北京》这一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的读熟了课文,理解了词句;有的搜查到了2001年申奥成功的图片资料,并进行了深情地演讲;有的还在报纸杂志和网上搜集到许多奥运健将的资料,并向大家隆重介绍……学生选择了不同的预习方法,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以生活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陈至立部长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课外作业……”把课外作业设计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参与实践,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才能变“纸上谈兵”为“实战练兵”。因此,在熟悉的生活中指导学生的实践作业,能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观体验,获取许多知识信息,还能得到大量而难忘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观察积累实践。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得的知识越牢固。”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仔细地观察生活。如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为学生布置了以“春天”为主题的观察作业,形式内容可以自定,可以和同伴或父母到野外寻找春的足迹,可以拍摄一组春意浓浓的照片,也可以画一幅“春暖花开”的图画……由自己探索观察对象。在“春的足迹”交流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天像个魔术师,她染红了花儿,染绿了小草,染蓝了天空。”有的为春天吟起了诗句,还有的唱起了赞美的歌……大自然的风光感染了学生,启迪了心智,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信息整合实践。
  新课程改革中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就要重视这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做一些社会调查,搜集信息,让学生每天看看电视,说说新闻,上网查查资料,查阅一下书籍等,定期进行交流、讨论。例如在学习《鸟岛》一文后,可要求学生收集青海湖鸟岛和祖国大陆一些著名风景区的图片或资料介绍,并把收集的图片资料进行信息整合张贴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欣赏到祖国大陆的美好风光,既增加了语文知识,又培养了搜集、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总之,语文课外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设计生动活泼的作业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视野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让他们在具有自主多元化、新颖趣味性、综合实践性的作业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