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评课”

评课技能
首页 > 教师 > 教师分享/2011-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很多农村学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常常借助听课、评课来锤炼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一做法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现实中大多数青年教师却不愿意甚至害怕同行、领导来听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细究一番,不难发现,这与我们的评课有着不小的关系。通常是某老师的课一结束,听课人员便组织起来对其进行评课,教者倾听并做好记录。由于评价者求才心切,期望新手们能及早成长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因而评价时往往起头高、要求严。一轮评析下来,这节课“问题多多”,这儿要改,那里要换,缺点远远超过可取之处:再看授课教师,早已面红耳赤、垂头低胸,俨然一个挨批的孩子。试想,这种评价有几人愿意接受?效果会多大?笔者认为,在评课时如果能做到“三个注意”,结果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注意要求适度
  世上能人、天才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期望通过教科研活动使百分之八十的教师都达到大师的水准,但我们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教师打造成有一定思想、会教书的老师。目标、要求提得过高,容易让年青教师产生为难、害怕的情绪。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不妨将目标、要求细化,分阶段达成。上岗一两年的,着重从教材的处理、课的基本流程、语言表达等基本功人手;三至五年的,着重从课的核心——重点、难点的处理上引领;五到十年的,应该在扎实落实能力训练、课的深度广度上指导。这样层层推进,使青年教师通过努力不断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青年教师想开课、敢开课、乐于开课的良好氛围。
  二、注意当好参谋
  因为内在素养的差异,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特点也不尽相同。他们或热情奔放,善于讲解;或平易朴实,善于归纳:或雄辩严谨,善于推理;或幽默风趣,善于引导。评课是用研究的目光去看待每一节课,目的不是去区分好中差,而是通过这一平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最终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不能拿先进的模式要求他们一味地模仿、套用,那样往往是“东施效颦”。相反,多数时候应该充当参谋,从教者自身的优势出发,帮助发掘其教学能力发展的最近区。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做,为其寻求相关的先进理论、理念作支撑,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之路。有了扎实的根基。再注意吸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成功便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三、注意加强对话
  评课不能搞“家长制”、“单边主义”,要加强与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因为每一节公开课都是施教者在充分钻研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和搜集的信息资料精心设计、精心施教的。这些课例,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里面不乏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做法。评价的过程中,只要不是科学性、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可以一边表明自己的看法一边听听教者的意图,而不是轻易以自己的认识来否定他人的见解。通过对话、讨论、辨析,让思想与思想碰撞,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平等对话式的评价,不仅能唤起教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展开自我反思,更使教者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
  评课是种说服的艺术。充分尊重别人,是说服别人的心理基础:以理服人,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保证。当我们本着为执教者成长真诚服务的态度,用坦率、诚恳、尊重、智慧、技巧……演绎它的时候,评价双方就一定能求得和谐、求得愉快、求得发展,达成双赢,“高耗低效”的窘境将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