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材中儿歌的“韵”“节”“趣”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儿歌的比例很大。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为例,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和押韵的浅显古诗,其中进入课文中的有11首,识字课中有4首,拼音部分有11首,“语文园地”(含拼音复习)中有9首,合计35首,占全册语言材料的68%[全册共编排各类文51篇(段、首)]。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儿歌的特点,如何恰当的处理儿歌的教学,成了一年级上册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儿歌既有民间流传的,也有作家诗人创作的。

 

儿歌一般具有下列主要特点:

 

1.韵。

 

“韵”指押韵。儿歌几乎都押韵,无韵不儿歌。

 

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韵的语言材料,往往听后一遍便记住了,甚至终身不忘。比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地农村的一条标语“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能迅速风靡全国,除了短小经典,10个字能概括千言万语的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押韵。标语第一个短语的末字“富”和第二个短语的末字“树”押相同的“u”韵,因此人们一听便牢记不忘,于是逐渐流传开去。看来,有韵的语言材料更便于记忆,这几乎成了无须证明的公理。历史朝代复杂难记,编个《朝代歌》便好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难背,编个押韵的《元素周期顺口溜》便化难为易了。大凡顺口溜、“╳╳诀”“╳╳歌”便于识记,其原因就在于“押韵”。

 

儿歌也如此,它的显著特点便是“押韵”,如拼音部分的9课《小白兔》:

 

小白兔,穿棉袄,

 

耳朵长,尾巴小,

 

三瓣嘴,胡子翘,

 

一动一动总在笑。

 

每句的末字“袄、小、翘、笑”就是押的“iao”的韵。儿歌有韵,读来容易上口,既好听,又好记,所以才受到儿童的喜爱。

 

2.节。

 

“节”指儿歌有节奏。一般来说,儿歌除了押韵外,还有一定的节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