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认"让、分、为"等11个生字,理解"兄长"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学情分析
   1、一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识字教学并不是零起点,具有生活中识字的基础。
   2、对故事类文章有浓厚兴趣,喜欢读故事、讲故事,但讲故事容易变成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讲故事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让"字入手,引出新课
   1、板书让字
   2、引出课题
   3、指读课题
  二、以"读"为主,落实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拼读;读通句子,不好读的长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朗读,落实指导。
   (1)第一自然段:重点指导"十分""聪明"的重音处理,读出孔融的特点。
   (2)第二自然段:提示学生三句话分别写了母亲、兄长和孔融,指导学生把每句话读清楚、读连贯。
   (3)第三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出父亲疑问的语气,多采用个体指导的方式。
   (4)第四自然段:采用齐读方式,增强学生对孔融礼让美德的感受。
  3.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夯实基础
   1.落实读音(运用多种形式的认读)。开火车,一人读一个,及时纠正错误读音;同桌一起读,以弱带强;小组赛读,强调合作;男女生对读,活跃气氛,增强兴趣
   2.记住字形(分享记字方法)。
    ("加一加""减一减"的记字方法都是运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来认识生字,适合有简单识字基础的一年级学生运用。注意指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进行表达。)
    加一加:"让":上+言字旁=让(言字旁加"上"变成"让")
    "问":门字框+口=问(门字框加口变成"问")
    "分":八字头+刀=分(八字头加刀变成"分")
    减一减:"亲":新--斤=亲("新"减去"斤"变成"亲")
   3.了解字义。
    (1)联系生活理解字义:"母、亲、兄、父"四个字:母亲-妈妈;父亲-爸爸;兄长-哥哥。
    (2)借助反义词理解字义:让-挣;分-合;先-后
    (3)通过偏旁理解字义:"问""吃"都和嘴有关,所以都带有口字旁。
   4.巩固识记。
    口头组词:同桌之间相互练习,一人一个,先读字再组词(例如:分分开);指名个体汇报。
   5.指导书写。
  四、借助关键词,学习讲故事
   1.抓关键词,训练语言。
    (1)词卡贴出"母亲、兄长、父亲"三个词,指名朗读。
    (2)理解词义,练习说完整的话。
     教师示范:母亲是妈妈。
     学生练说:兄长是哥哥;父亲是爸爸。
    (3)贴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孔融"(注意按故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摆放)。
     (设计意图:以认读生词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中出现的四个角色以及出现的先后顺序,为讲故事做好铺垫。)
   2.借助角色,学讲故事。
    (1)教师示范讲第一句:孔融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个文学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懂事。
    (2)学生试着讲第一句:孔融是我国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懂事。
    (3)比较师生讲故事的异同,渗透讲故事不是背诵课文中的原话,而是根据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
    (4)按照角色出现顺序继续一句一句讲后面的故事,相机贴出另外两次出现的"孔融"。
     有一天,母亲(妈妈)端来一盘梨让孩子们吃。
     兄长(哥哥们)觉得孔融小,就让孔融先拿。
     孔融看了看,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爸爸)问孔融:"盘子里有那么多的梨,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却拿了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因为我比哥哥们小,所以我吃小的,让哥哥们吃大的"。
    (5)请学生连句成段,自由练习完整地讲故事。
    (6)指名讲故事
  五、回归"让"字,渗透传统
   (1)追问:故事中懂得礼让的只是孔融一个人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兄长也是懂得礼让的。
   (2)小结:礼让是相互的,只有大家都懂得礼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和谐。
   (3)再次齐读课题。
 
上一篇:十二月歌     下一篇:《孔融让梨》电子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