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把图中事物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小诗。
  (二) 过程与方法
     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将学生引入山村的美境之中。通过借助拼音读,不断地自读和自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生字,读熟课文。课中设计了读绕口令这个拓展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奇妙,并牢记读准字音的重要性。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学会观察,体会山村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四) 重点: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诵课课文。
  (五) 难点:
      把图中事物同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六) 教学突破: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小诗。这首诗将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和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构成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儿童特点,做以下几点突破。
     1.情境,激发兴趣。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山村的美妙意境中:“这是什么地方?”。
     2.以读为主,激情悟美。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识字的经验。指导写字时,老师直观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山村情境图)音乐,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初读小诗,理解诗中的景物,会读会写“一、二、三”3个字。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画面,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你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
    2.据画面提问:你喜欢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3.板书课题:领读课题。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检查自读情况。
     ①区分“四”、“十”读音。
     ②找一找诗中其它的平翘舌音的字。
     ③读准“烟”、“亭”。
     ④摆一摆,说一说。
    3.请学生读诗:谁能把古诗连起来读给大家听?
  (三)图文结合,诵读古诗
    1.示范读古诗。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还看到了什么。
  (四)认识田字格,指导写字
    1.认识田字格,多媒体画面出示田字格,依次向学生介绍部分名称。
    2.认识笔“画”介绍名称,范写并讲述写要领。
    3.指导写字。
     ①观察课文中田字格里的范字。
     ②说一说,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③示范写出“一、二”边写边讲述要领。
     ④让学生交流“三”怎么写。
    4.拓展延伸,找找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
  (五)总结
     山村的景色真美呀,小诗文更美。在这首小诗中,我们认识了从一到十的数字,知道了烟、村、亭台、花等景物,交了新朋友笔画“一”,会写“一、二、三”。同学在我们周围还找到了这些字,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注意观察,留意我们课文中出现的汉字,并争取记住它们。

  板书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六)拓展活动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课文的生字,比一比谁找得多。
  (七)练习
    1.在田字格本上书写“一、二、三”。
    2.自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

  三、备课反思:
   1.课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着力强调对生字的认读和书写,保证学生识字,写字的基础打得扎实,在课文教学方面能够以读代讲,练习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紧张又开心。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读,选择自己读的方式,使其感受到朋友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轻松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老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