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由望中出,情因景而生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

文本解题

 

李白《望庐山瀑布》与杜甫《绝句》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17课)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是十分有利的。下面是关于这两首古诗的肤浅的解读。

 

(一)《望庐山瀑布》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写景诗。“望”是诗眼,整首诗围绕着“望”字来写,望中所见,所感,所叹一气呵成。

 

首句写望中所见香炉峰的景色,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袅袅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一个“生”字不仅描绘出日照高峰时的美景,而且境界全出,把整座山峰都写活了。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瀑布,却与瀑布密切相关,是为不寻常的瀑布创设了一个不寻常的背景。在这高耸入云的香炉峰的衬托之下,那“挂”于“前川”的瀑布,“落”于“九天”的“银河”更显出非凡的气势和神奇的色彩。

 

次句用“遥看”点题,引出瀑布。“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那从悬崖峭壁上倾泻的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试问谁能将如此巨大的一幅山水画高高挂起来呢?当然是大自然了。所以“挂”字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也正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精华。

 

接下来是对瀑布进行具体的描写,极写瀑布的动态美。“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而有气势。“直下”把瀑布奔腾倾泻的声势和珠进玉溅的状态写得惊心动魄,给人如临其境的感受。

 

最后一句巧用比喻,可谓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的奇伟想象。笔墨夸张而不离真实,想象奇特而颇显自然。且看!巍巍香炉峰隐藏在云烟雾霾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特而又精巧,语言洗炼明快而又生动形象。不愧为诗仙李白的传世佳作!

 

(二)《绝句》

 

课文所选的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回到成都草堂时所写的即景小诗。《绝句》古代诗歌的体裁,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句一景,借景抒情。诗人的眼睛犹如一部摄象机,由近景摇到远景,再由远景摇到近景,交织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天然画面。

 

美景一是“黄鹂鸣翠柳”。初春微风,咋暖还寒,新绿的柳条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尽情欢唱。有色有声,构成清新而优美的意境;春风拂面,鸟声悦耳,令人心旷神怡。

 

美景二是“白鹭上青天”。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蓝天的映衬下,一“青”一“白”极为鲜艳;蓝天白云下“一行”“白鹭”自由飞翔,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可谓赏心悦目。

 

美景三是“西岭千秋雪”。诗人由仰视而远眺,遥望西山披戴着千年未化的机雪,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耀眼的银光。这是诗人勾画的远景,却巧用一个“含”字,就把这幅远景图像镶嵌在窗框之中,由小见大,由远就近,亦幻亦真。千年积雪的西山,只有在空气清澄的晴日里才清晰可见,观赏到如此难得的美景,怎不令人留恋忘返。

 

美景四是“东吴万里船”。上句是从窗口远眺,这里是从门外看。江中春水浩荡,停泊着可以驶往东吴的船只。诗人所处的成都与当年孙权所据的东吴相距万里,诗人所见的船只虽然不一定都驶往万里之遥的东吴,而于今安史之乱平息,因而在诗人眼里,草堂门前的船只都是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的万里船,只要一蹬上船,就可以“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万里船”是景语也是情语,寄托着诗人深切的乡恋和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期盼。

 

这一幅幅图画,不仅色彩鲜艳和谐,如黄鹂、翠柳、青天、白鹭;而且有声有色,动静交替,时空相接,景情相生。“千秋雪”显示时间上的永恒静穆;“万里船”启示空间的广袤开阔。诗歌中流露出浓浓的乡情与喜悦。

 

这两首古诗都包含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景由望中出,情因景生,所谓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教学中应以诗歌中的美景来感染学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审美情操。两首古诗景物描写的观察点都是“望”中所见,远眺,近看,仰视,近观,角度不同,景色有变,所谓“横近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富有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中宜重在朗读,以增强语感,辅以讲解,以帮助学生感知和感悟。在赏析教学时尽量避免枯燥的专业术语,多用浅显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使初学古诗的学生学得有味有趣有所获。

 

2010116

 

《古诗两首》教学预设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