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冬冬学识字(一)》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认识字15个,写字10个。引导学生用部首查字法进行查字,并学会用声旁来进行识字。
  教学策略及方法:
    本课的识字量大,教师需要用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过程开展的活泼而又高效,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经过二年多的学习,很多同学已经掌握了自己识字的方法,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一定认识了许多字,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识字展示吧!
  二、进入新课。
  (—)完成声旁是“肖”字部分的生字教学。
   1、课件出示练习题。
     元()节之后的第二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儿童乐园。我先坐了惊险刺激的云()飞车,又坐了摩天轮。在摩天轮上,我看到了远处陡()的山峰。当月亮慢慢爬上树()的时候,我才恋恋不舍的回到了家。在路上,妈妈()带着买了好多苹果。回到家,我()微休息了一下,就开始将苹果()皮,然后一口气就()灭了三个呢!
   2、谁会写呢?会写哪一个就上黑板写哪一个。(学生主动上黑板填空)
   3、表扬写对的同学,让写对的同学做小老师带领同学读一读相关的词语。
    (例如:填对了“元宵”的“宵”,就带领同学读“元宵”一词。)
   4、不会写的生字怎么办昵?你有什么好办法认识它们吗?学生介绍识字方法。
   5、自己仔细观察括号里的生字,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6、交流结果,教师引导:这些生字中相同的部分是表示读音的,而偏旁是表示意思的,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识字。
   7、课件出示:
     春风吹着口哨向我们走来。她有一张俊俏的脸。
     要求:找出每组生字的声旁,猜猜读音,再用自己的方法求证一下是否正确。
  (二)自学声旁是“包”字部分的生字。
   1、课件出示词组。
     花苞 冰雹 吃饱 拥抱
     旗袍 跑步 泡沫 疱疹!
    小组讨论:画线的词语中哪部分是表示读音的呢?猜猜看,每个词该怎样读。
    1.用各种方法求证一下,自己读得是不是准确。(查字典、问别人等)
    2.课件出示:
      在城市里放鞭炮很危险。
      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大陆来探亲旅游。
      要求:找出每组生字的声旁,猜猜读音,再用自己的方法求证一下是否正确。
  (三)检查生字掌据情况。
   1、同位互相提问,检查识字情况。
   2、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今后我们可以利用生字中表音或者表意的部分进行“猜字”,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更多的生字。
  四、作业超市:
    做“肖”、“包”字偏旁树: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画大树,树干上写偏旁,在树叶上写带有这个偏方的生字,其他部分也可以进行装饰,例如:画上小花,小花的茎上写偏旁,花瓣上写生字;画上小鸟,小鸟身上写偏旁,翅膀上写带有偏旁的生字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又引导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进行偏旁识字,巩固了教学效果,使识字过程更加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上节课学习的10个生字,完成拓展练习。
  教学过裎:

  一、写生字。
   1、读一读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生字。看一看,记住生字的字形。
   2、针对难写的字,一起来讨论交流。
    (1)“捎带”的“捎”和“树梢”的“梢”比较相像,容易写错,教师要做好指导。
    (2)“拥抱”两个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3、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将自己写的生字给最好的朋友进行评价。
   4、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写字作业,评选出最佳和最认真、最整洁几项奖来。
   5、还想写什么生字?自己写一写。(学生从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再找几个写一写。)
  二、进一步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形近字故事”。教师读一读。
     渡江战役xiāo()烟起,指挥员们忙通xiāo()。
     shào()声一响练刺杀,老shōo()公摆船渡江去。
     碉堡就在qiào()壁上,悄悄接近敌营旁。
     枪上栓,刀出qiào(),江南蒋匪xiāo()灭光。
     美式装备也报xiāo(),喜鹊喳喳站树shāo(),
     记者忙把喜讯shāo(),胜利歌声冲云xiāo()。
     前线记者本姓xiāo(),他的xiāo()像也登报。
   2、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进行填空。(提倡学生查字典解决问题。)
   3、指名上黑板写一写、填一填。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识字的。
   4、同位互相读一读小短文,然后集体再读一读。
  三、作业超市。
   1、将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多写几遍。
   2、自己继续制作偏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