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秋天的图画》小组优化设计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习作,习作围绕本组专题设计,主要内容是写“秋天的画”。编者意图是让三年级学生借助图画,训练观察,学习表达,实际上是看图作文训练。

习作是借助本专题四篇课文中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为学生习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再者,本组安排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描写秋天做好了先说后写的序列性准备。最后,本次习作指导基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指导要少而精,旨在鼓励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学习运用观察和表达方法把秋天的图画写清楚。学生在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从中体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快乐,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的建议。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描写秋天的图画,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各个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可以是看到的秋景,可以是听到的秋声,可以是触到的秋感,可以是秋天的趣事……习作话题相对开放,便于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写。但如何突破学生“观察”与“表达”的难点,又能激发学生观察与表达的兴趣,成为本次习作教学的挑战。

二、设计意图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习作,“观察”与“表达”都是看图作文的难点。同时,由于是公开课,学生还没有上前面的四篇课文,也没有口语交际,因此,如何在一堂公开课里面让学生减少束缚,学会观察,尝试练笔,自由表达,树立写作的信心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那么如何突破难点呢?首先通过“第一次来老师带来了一些礼物。谁来猜猜这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秋天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可以用鼻子闻到的,也可以是嘴巴尝到的、耳朵听到的,在教学生观察的同时掌握观察的方法。接着,引导孩子欣赏图片,整体感知。随着三组图片的播放,教师边放图片边补充:秋姑娘来到了树林里,秋姑娘来到了果园里,秋姑娘来到了稻田里。这样有顺序地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接着,教师通过提“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通过这样的提问,为总分式的写作做好了铺垫。然后,通过秋姑娘先来到了果园里,先重点指导孩子将果园里的一样事物说具体,然后再提炼写作方法,“在描写一样事物的时候,如果我们抓住了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发挥想象就能把它写生动。”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说一说其他三种水果。接着,秋姑娘来到了树林里,这里重点指导让孩子用几句话说清楚枫叶和银杏叶的变化。最后,秋姑娘来到了稻田里,在这里,让孩子训练说的同时,指导他们观察的时候可以由远到近,在写话的时候可以将人的活动也写进去。这样就做好了先说后写的序列性准备。最后,秋姑娘来到了哪里?请选择你喜欢的地方,用一两句话把秋天的事物写具体。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方法。

2.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物写出秋天的特点。

3.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感受秋天的美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秋天的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并写下来。

2.难点:如何写出事物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彩的秋天”的图片及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画。(可以选,也可以自己画。)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301班上课,第一次来老师带来了一些礼物。谁来猜猜这是什么?

生:桂花。

师:为什么。

师:秋天到了,桂花飘香,这个味道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样礼物,谁愿意来试一试。请闭上眼睛,嘴巴张开。是什么?

生:橘子。

师:为什么?

师:同学们闻一闻,尝一尝,就能猜出老师的礼物,本领真大!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看我们能不能根据礼物的特点猜出它是谁?

师:它挂在绿叶下,五颜六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串串珍珠。

师:近看它笑弯了腰,远看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师:远看像一团火,近看像一只只蝴蝶随风飘动。

师:它长得真可爱!红彤彤的,像小朋友的笑脸。秋姑娘忍不住亲了一口,她变得又香又甜了。

师:为什么你们能这么快猜出老师的礼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