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疑点·原点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

 

1.引点——强根固本

 

语文学科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个性,这便是语文语文学科虽然也重视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抽象的综合,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不能因为要综合而异化了本体,甚至消融了本体。语文课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母语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情感等等。

 

2.基点——紧扣语言文字

 

常识性课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用词的精确性。还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类词语的意思,这样不仅能获得科学的常识,还能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作用。

 

教材中的常识性课文,都坚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通过细致的叙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常识形象化。我们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热情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常识性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习了解某种科学常识,学习作者怎样表达、说明这种常识的,即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说明的顺序。久而久之,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情点——内化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体验,感受语言的独特性,品评作者的表达方式。语言形式的特质决定了语言内容的特质,语言形式的变化必然带来语言内容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将体验与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语言,让语言、知识和精神在转换过程中再一次得到同构。

 

4.拓点——重构知识系统

 

《课程标准》中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课文中的这些压缩了的知识引起学生思维共鸣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更为强烈,此时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节目,提供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能使学生跳出课文的框框。这里的新知识和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令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看着、听着、交流着新的资料,既获得了新知,又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这为语言、知识和精神的重构创造了条件。

 

语文教学中,促进语言与知识的同构共生,既能给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满足感,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训练。

 

【我的预设】

 

那么如何寻找一个更好的切入点,使此类文章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语文性,使之“不露痕迹”的将科学常识的学习融入于语言的实践中来?为此,我也就《花钟》一课的第一段的教学设计,试着做了以下的教学预设。

 

  一、营造乐读的氛围感受鲜花的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读通句子。

 

2.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多形式地读)

 

3.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花的图片,配上轻音乐)

 

4.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

 

1)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2)出示“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指导朗读,读出花的多,花的美。

 

  二、品味语言的魅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