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美丽的“幸福鸟”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
  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
  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
  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

  【这一教学环节,既出人意料,又水到渠成,王老师开发文本资源的能力可见一斑。教师由“民歌中的风筝”自然引出了“网络中的风筝”,并且将“真人”带进现场,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现场效果来看,这个教学环节拓展了风筝的内涵,激荡了孩子的思维,推进了情感的生发。】

  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
  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
  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学生配乐写话,,大约10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
  (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
  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在师生的交往与对话中,教师最要紧的是学会对学生言语个性的尊重。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观念,对学生的言语作品来说,没有不好,只有更好。教师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言语自尊,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命体验,即使学生的作品很差也要重在激励,即使再差的作品也会有一些亮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亮点,应该表现出对这些学生言语表现上的的充分信心。一个学生的言语自尊一旦受到了伤害,那将是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教师对言语的摧残,就如鲁迅说的有些批评家对年轻的作者做的,是再嫩苗地上跑马。这种肆意的践踏,所造成的恶果怎么说都不过分。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伤害,而是对一个前程灿烂的言语生命的扼杀,是对天才的扼杀。王老师在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巧妙,她先是充分肯定孩子的语言表达,并说自己也被感染了,接下来告诉孩子“老师也想来读读句话,请注意个别地方会有改动”。这是一种基于尊重的点化,大雪无痕,如羚羊挂角。这一细节,折射出王老师对学生的智慧的爱。】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