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图》教学实录之一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学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以后,他们的书面言语水平逐步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4.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材料(谜语、诗歌《星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想不想读一读、猜一猜?
  师:课件出示
  (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看不见。)
  师:雪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生1:雪花很白!
  生2:雪花很多!
  生3:雪花很顽皮,很可爱!
  生4:我很喜欢雪花!……
  师:我和小朋友们一样也很喜欢雪花,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课本104页,走进《瑞雪图》,去看一看那里的雪花,那里的雪景。(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优美的音乐,有趣的儿歌,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使师生对话顺畅进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
  师:在同学们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想教给同学们一个读书的“小窍门”呢?想不想看一看呢?
  生:想!
  师:课件出示“我的读书小窍门”
  我的读书小窍门:
  1.认真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读一读,想一想,这一场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在书上标一标,画一画!
  看看谁最棒!
  生: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发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接读课文,随机处理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起劲,相信课文一定读得不错了,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好吗?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新朋友,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它好吗?
  出示字卡――“胶东半岛”,学生认读。
  师:胶东半岛就在我们山东省,谁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1:就是山东省地图上那个伸出来的地方。
  生2:就是山东省东部伸出来的那块岛屿。
  师:你们说得都对,寒流侵入后,胶东半岛变得什么样了?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我们也遇上了一个拦路虎,我们再来认识认识吧,出示字卡――“骤然”,学生认读。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生: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聚集”的“聚”,就是“骤”。
  师:对熟字加偏旁就是一个认字的好方法,“骤然”什么意思呢?
  生:一起回答道:“突然!”
  师:对,换个词语我们就理解它了。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用多种方法识字,既能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又能让学生感到易记易学,同时为解决课文的阅读夯实了基础。)
  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就把课文读得这么好了,大家都是会读书的孩子,在读课文时,这场雪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1:雪下得很大。
  生2:下雪前,天空乌云密布。
  生3:雪后树木变白了。
  生4:山川、河流、房屋也变白了。
  生5:下雪时,能听到雪下落的声音。
  生6:雪景太美了!……
  师:同学们不光课文读流利了,而且还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就像同学们刚才说的一样,课文既写了下雪时的情景,雪后的情景,而且也写了下雪前的情景,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1:我知道,是按雪前、下雪时、雪后的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读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兴趣,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和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 三)精读探究,体验情感
  师:对,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所以同学们读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才有个同学说树木变白了,你是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读懂的?
  生:从第四自然段。
  师:雪还让什么变白了,你们默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表示白色的词语画出来。
  生:学生默读。
  师:谁来说说雪还让谁变白了?
  生1:山川、河流、树木、房屋
  生2:所有的都变白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为什么从这句话能知道呢?
  生:“粉妆玉砌”就是用白粉和玉石做成的,所以万里江山用白粉玉石做成当然是白的了。
  师:大家听他说得多好呀,就像他说的一样,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多美呀,你们小声地读一读,把你们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谁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看近处……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师:这个句子我也很喜欢,可是如果我把这句话中的“蓬松松沉甸甸、毛茸茸亮晶晶”去掉,大家再读读看你还喜欢不喜欢?(教师出示对比句子)
  句子1: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句子2: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
  生:自由朗读体会
  生1:不行,去掉之后就不美了
  生2:不行,去掉之后就不能想像出银条、雪球的样子了。
  生3:不行,去掉之后读就不有趣了
  师:是呀,去掉之后就不能想像出银条、雪球的样子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1:读。
  师:读得多好呀!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其他的句子?
  生2:“一阵风吹来……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听了他的朗读,我也突然之间很想读这个句子,大家可不可以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呀?
  生:听老师动情朗读
  师:现在小朋友说一说这个句子和刚才读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生1:上一个句子是写树枝、树叶上的雪,这个句子写落下的雪花。
  生2:上一个句子中的雪不动,这个句子中的雪在动……
  师:是呀,我们读的时候,也要把动的感觉读出来。
  生1:读
  师:他把动的感觉读出来了,谁再来读读。
  师:瞧,他读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看到了飞舞的雪花,五光十色的彩虹。谁还想读其他的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山川、河流、树木……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