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三组“语言的艺术”教学建议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高年级专题组织的多元化。从体裁/语文学习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有相声、剧本,故事,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训练的重点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说话、写作用语都要得体,做到得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本组还安排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排文言文的意图:人教版小语实验教材本来可以多编排一些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小学阶段没有提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是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的,为了使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衔接更紧密,人教版教材在第三学段就开始安排简短、浅易的文言文。从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再到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生在小学阶段一共可以接触到4篇文言文。这样,学生可以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一定基础。七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3篇文言文,篇幅也比小学阶段的要长一些。不过,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台湾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20%-40%。台湾新党主席谢启大说过一句话:“陈水扁搞‘去中国化’你们不用担心,因为台湾的中华文化底蕴太深了,他去不掉。我认为海峡两岸统一,最重要的是大陆不要去中国化。”近几年跟台湾、香港语文界同仁接触较多,给我的感受是他们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

 

?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材增加文言文、古诗词的比例。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课程标准的阐述:在总目标里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个要求是包含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要求应该比之更低一些。

 

▲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朗读基本的要求:正确、通顺、流利;(课后思考练习题没有提有感情朗读),所以我们正确把握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朗读的要求,并注重积累:背诵。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的朗读指导十分重要。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如“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诣其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正确停顿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思”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至于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学生要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有一点自己的感悟。如,像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如《两小儿》中的道理,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展开,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即使讲得清楚,也不是小学生所能够理解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就杨氏之子来说,似乎存在教养问题,客人到家里做客,和小孩子开个玩笑是正常的,杨氏之子却反唇相讥,好像不大好。修订时考虑重新更换,如果老师们有比较好的文言文,也可以推荐给我们。

 

晏子使楚

 

课文根据《晏子春秋》而改编,《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课文讲述的内容在原著中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分别为:“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和“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桔第十”。编者将这两个故事合编在了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