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4个生字。

 

  【方法与能力】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情感与思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搜集资料,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重、难点突破】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看了题目,你们又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提示:学生对于拉萨可能了解并不太多,但关于拉萨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学习本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补充。而对于第十个问题,学生则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二、学习课文

 

  (一)激趣质疑:为什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修的意义)?是如何修建的(中间遇到了哪些困难)(修建的过程);修成功了吗(修建的结果)?

 

  1、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与句子进行回答。

 

  提示: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意义: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造福广大西部人民的幸福之路。如: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东西部沟通往来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2)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凿风火山隧道、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部分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来体会和了解具体的困难和人们是怎样克服的,进行自主学习,并从中体会到工人们修建铁路的决心之大和无穷的智慧。如: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 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文中指刚开工时,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则洞壁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3)修建成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青藏铁路通车的资料,进行交流。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说明了什么?

 

  提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在文中前呼后应,与尾句“拉萨已经遥遥在望”形成一条穿珠的彩线。

 

  5)你知道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吗(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