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六单元《古诗二首》说课稿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秋浦歌》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悯农》中写到: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说学生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已学过不少古诗,但他们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却很笼统。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实际、融入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较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自学,自己梳理有关古诗的内容,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依据重点字词,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及教学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查——读——明——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体会五言诗的节奏特点,反复的诵读古诗,以读促思,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查一查,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的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诗的学习任务。通过集体预习,其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悟”,通过画面你感悟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秋浦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查(字音,字义,作者及背景,诗题)
  所谓“预”就是“事先”、“预备”;“习”,是“学习”、“练习”之意。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新课时做好接受知识的准备过程。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还有,一般情况下,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会记得更牢,更准。
  第二步:读(字音,节奏,感情)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就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体会五言诗节奏的特点,在读中感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自然感悟诗的韵律美。在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后,我把音乐引进课堂,进行范读,让学生和着音乐,或读,或背,朗读训练也将水到渠成。
  第三步:明(整体感知诗歌的大概意思)
  在前面的学习中,在学生的心里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表象,只差完整的表达。以前我们可能会一句一句的对学生解释,但诗歌本身就是一副完美的画面,我们不应该将它打破,应该把古诗还原,这样做对部分学生可能有点困难,所以我特设了一个语境,让学生都能互动起来,完成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第四步: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诗情)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抓住了“赧”、“郎”、“明”、“动”这几个字来让学生回归意境,感受李白对冶炼工人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明”、“动”两个字充分说明冶炼场面的宏大与热列,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冶炼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在第二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便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交流的方式,依照刚才学习的“查——读——明——悟”古诗四步教学步骤,独立完成古诗的学习。
  关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陈献章先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
  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