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实录之一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的西塞山( )的白鹭( )的桃花
  ( )的流水( )的鳜鱼( )的微风
  ( )的细雨( )的斗笠( )的蓑衣
  ( )的渔夫( )的江南( )的景色
  [评析:刚出示此题,就下课了,没时间进行交流,只好作为家庭作业完成。其实,这题原本放在第三环节,要学生画了景物后,先填写这些词语,再说词的意思,尽量把这些优美的词组用进去。但后来考虑到时间可能不够,就撤下来放在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