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在炼课中“重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教坛中公开课“作秀”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师高声呼吁: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应充分追求常态下的真实、朴素。为此,许多教师对所谓的“真实、朴素”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所有的公开课不应该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翻来覆去地上个“滚瓜烂熟”,否则,就失去了公开课原汁原味的“真实、朴素”。殊不知,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是需要教师不断地用情去浇灌文本,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因此,我认为,将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翻来覆去地“炼课”,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获得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就以公开课《大江保卫战》开课之前的“炼课”经历,来回顾在此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收获和成长。

                   第一次所谓的“理想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生活积累,创设紧张气氛
  1、谈话:2004年年底,印尼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特大海啸,谁能给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2、学生作介绍。(当学生介绍到“洪水肆虐”的情景时,教师相机出示第一自然段中有关词句。)
  二、学习第一段——采用“电影特写”,激情走入文本。
  过渡:除了海啸,无休止的暴雨同样能造成洪水泛滥,请看——
  (1)学习第一层。
  (出示: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①齐读。
  ②出示地图,介绍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
  ③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紧张的气氛)
  提示:一连3个“!”说明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过渡: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万一这些地方失守,将会给人民、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损失。灾情就是命令,于是——
  (2)学习第二层。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①齐读,他们去干什么?
  ②你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
  ③再读,读出“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3、教师小结: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三、揭题释题——抓住关键字,指导学生审题。
  1、板题,读题。
  2、释题:题目中的关键字是什么?你认为课文围绕着“战”字,会写哪些内容?(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如何?)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中心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即“为什么战?”)
  2、学生初读课文,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思考:
  (1)“怎样战?”“战的结果怎样?”分别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
  (3)为了赞颂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哪三件感人的事迹?(大堤抢险、铁汉本色、救护遇难群众)
  3、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五、精读第二段——感受伟大精神,领悟写作方法。
  1、学习“大堤抢险”部分。
  (1)学生自学,画出直接描写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精神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2)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3)观察课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在长江大堤旁,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
  (4)指导朗读。
  (5)(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提问: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可以结合《爷爷的芦笛》一文的环境描写进行教学提示。)
  2、学习“铁汉本色”部分。
  (1)自读,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黄晓文的事迹。
  (2)理解“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指导朗读。
  3、学习“救护遇难群众”部分。
  (1)用“——”画出一句排比句,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2)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称人民子弟兵为“大救星”?
  (4)指导朗读、背诵。
  4、指导领悟“选材精当,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1)在大江保卫战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件事例来写?
  (2)根据学生平时的日记进行写作指导。
  六、学习第三段——回顾全文内容,明白结构顺序。
  1、齐读。
  2、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七、布置作业——
  1、造句。(1)惊心动魄(2)闪烁
  2、背诵第五自然段。
  3、写一篇读后感。

  [评议]
  一个自以为“理想设计”能使师生激情澎湃的语文课,竟然上得波澜不惊,兴味索然。评课中,大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导入远兜远走,效果不佳。印尼海啸虽然近在眼前,然而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世界大事的关注,也就没有所谓的“生活积累”,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未能引起情感共鸣,没有起到为学习课文创设下紧张的气氛。
  2、朗读感悟不痛不痒,浮于表面。对于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对一群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如果教者不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缺少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仅仅靠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咬文嚼字”,那么,学生的朗读感悟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冷眼旁观者”的冷静剖析。
  3、情感激发忽冷忽热,“浅尝辄止”。这是一堂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课,但是整堂课中,学生与教材,与战士,与教师间却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学生始终未能深入地走进教材,没有被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所感染。

  [反思]
  之一: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课文的导入设计。然而在《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语文课,是以教师为起点,还是以学生实际为起点?假如设计是从教师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为起点,那么,就会造成本课中“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冷场”局面。建够主义理论又一次提醒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绝对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之二:语文课,有了“抠”课文,是否需要“开”资源?
  以前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只要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有所体验,语文课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了。《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使我明白,如果语文教学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学生学习语文这个层面上,起点应该是很低的。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之三:语文课,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如何穿上新鞋走新路?
  综观全过程,我发现,情感激发的“忽冷忽热”主要是我教学理念的“钟摆式”造成的。采用“电影镜头特写”的方式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未读文就先有其情”,教师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开端,披情入文,直奔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然而我却“浅尝辄止”,回过头去释题审题,硬生生地把原本以进入扮演角色的演员拉出了剧本之外。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使我屡次错过了把课堂的“情绪场”推向更高层次的最佳机会。

                 第二次的“喜忧参半”和第三次的“激情澎湃”

  一、[导入部分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