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在文学中漫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月亮”是一个古老的“图腾”,隐喻着中国文化的悠久与神奇,“月亮”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形象。人们又常把中华文化比作汇流百川、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隐喻着中国文化的悠远浩瀚、绵延不绝。“嫦娥”“玉兔”“白玉盘”,那是一片梦与幻的仙境,“浩瀚壮阔”“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又是一派万丈豪情。“月光如水”,这个中国汉文化中悠久而优美的成语,将“月光”与“水”相连,展示着自然的、柔美的、女性的温柔,调理着天地间的和谐与平衡。
  苏教版五年级(下)《望月》,是一个独特的充满了生动而丰富的文学和美学气质的作品,“月印万川”的印象尤为明显。散文笔触下的月亮女神柔美、仁慈,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江中月夜是那么的安详朦胧:“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的甲板上坐下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光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古诗视野中的月光清幽、圣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与小外甥的对诗,又把学生带入到了诗的国度,在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感受月下江景的宁静悠远。而小外甥充满纯真的童心与幻想的话语,则从童话的视角展示了孩子眼中纯真、会说话的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这幅“月光”“江水”“孩子”的画面,不正印证了“自然与人共在,明月与人共生”“文化与人俱在”的“清幽旷远”的文化意境吗?这一轮圆月,温柔的散发着的不就是我们民族的圣洁、仁慈与祥和吗?“望月”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举目望月时的神情和气质,想到虔诚与膜拜时的平和、静穆与高贵,“望月”的神情也成了对中国文化虔敬与忠诚的意象转化。月亮是什么?月亮是一篇隽永的散文;是一首古老的诗歌;是一个浪漫的童话。
  如何引领孩子们在文学中漫步,感受散文诗歌和童话不一样的文化情韵和意趣呢?如何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在美的意境中徜徉,获得丰富的感觉呢?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我作了如下教学。

  教学片断一
  设计意图
  《望月》第一部分展示了一幅安详朦胧的江中月色图。要想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月神文化美的痕迹,靠那种喋喋不休的讲解,层层剥茧的分析是无济于事的,需要将学生引入体验和陶冶的文化情境,用美去浸润、感染学生的心灵。借助多媒体画面,配以德彪西的《月光曲》,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入月光下,在悠扬的月光曲中,多媒体展现出的那轮圆月分外皎洁,宁静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江轮缓缓前行、芦荡、树林的黑色剪影缓缓后移,加上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诵读,力图在学生的心灵荡起无限的遐思。在这种充满诗意的语境中,让学生的情思放飞。希望在这种美的陶冶下的学生,会感到从心灵的懵懂和沉睡中醒来,感到天地自然与我的同在,月光和心灵的共鸣,言谈中也能洋溢人性的光辉。
  教学中的多媒体画面,是根据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形象制作的。以深蓝色为主色调,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为近景。在波光粼粼中,轮船缓缓前行,似明似暗,朦朦胧胧,将一轮圆月映衬得分外妖娆。

  教学片断
  师:我们欣赏过日出喷薄的壮阔,也赞叹过晚霞满天的绚丽,那么月光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自己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月光的美是一种安详的美。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她的清辉,真像母亲安详地、慈爱地看着我们。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是一种宁静的美。多么宁静而祥和的月夜啊,我被深深地陶醉了。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朦胧的美。
  师:我们坐在江轮的甲板上,江轮缓缓地行驶着,你们觉得是江轮在动呢?还是黑色的剪影在动呢?
  生:我觉得是江轮在动。
  生:我觉得是黑色的剪影在动。
  师:是呀,一切是朦朦胧胧的。江轮继续缓缓地驶着,你们看江两岸,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看见了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这黑色的剪影也是朦朦胧胧。再看,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就更是朦朦胧胧的了。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出这种朦胧的美,让我们来欣赏。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欣赏着月光安详的、跳动的、朦胧的美,我们仿佛在聆听一首优雅的月光曲。谁愿意连起来把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读出这种美的意境。
  生:(有感情地朗读,十分投入)

  教学反思
  蒲震元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说,“意境”这一概念,在我国文艺史上有过漫长的孕育与发展的过程。“意境”一词的提出见于唐代,传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镜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中国有一词为“情景交融”,“这一词逐渐被移用来解释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明确使用‘意境’一词,并把‘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即情、景、事的逼真生动,视为叙事作品的‘意境’”。蒲震元先生认为,“意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意境,而没有景情交融的惨淡经营,就没有具有生动艺术情趣和艺术气氛的艺术形象。意境生于艺术形象,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境的母体,没有形象的意境一般说是不存在的。意境的形成是基于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辨证法则之上的。意境的创造,表现为真境与神境的统一。作品中特定艺术形象的意境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创作者与欣赏者头脑中,意境才浮动起来,明现出来,生发出来。”“情景交融是创造与生发意境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甚至可以说,没有情景交融就难于产生意境。”“大叫一声天宇宽,团团明月空中小”,“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月随我起……一啸水云低,图开幻神髓”。
  李吉林老师强调情境的创设有四点要点: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形真”就是真实、真切,真实不是巨细无遗地描摹实情和实物,要让儿童去想像,并带着想像去学习,那才是完美的意境。“情切”就是利用儿童情感易于被激起的特点,以教师的真切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儿童的相应情感,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成为他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意远”就是意境广远,“情境”不是“情景”,因为情境有广度有深度。“理蕴”是情境的内在蕴含,是情境的命脉。没有它,情、形、意就失去了支柱,情境就只能是内容贫乏的,色彩苍白的空架子。
  教学中,悠扬的乐曲伴随着江轮缓缓前行,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轻轻后移,仿佛怕扰乱了这宁静的江水,这如水的月光。在这如诗如画的散文世界里,任何的问题都是多余的,唯有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的情思放飞,才能产生那种类似于“高峰体验”的生活。
  马斯洛把“高峰体验”定义为人生中一种奇妙的时刻;最快乐的时刻;最着迷的时刻;最消魂的时刻;最成熟的时刻;最个体化的时刻;最完美的时刻;最富有人性的时刻,“一句话,最健康的时刻”。这一时刻。显然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他把“高峰体验”比作“去拜访个人意义的天堂。”此情此景中,儿童的心灵荡起无限的遐思:“宁静的美”“朦胧的美”“晶莹的美”“安详的美”“跳跃的美”……这时的儿童是否也已经感到从心灵的懵懂和沉睡中醒来,感到天地自然与我的同在,月光和心灵的共鸣呢?这也正应和了“中国人所用的语言,是特别的为‘描绘’而造的,不是为分类而造的,那是一种触发特别感情,为诗人或怀古家所设计的语言……”[③]
  语言的感悟确实不需要老师做那么多繁琐的分析,儿童一次次表演性、体验性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语言诗意的世界,把月下江景的神秘、神奇和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学充满诗性的语言里漫步,小小的心灵就在纯美的世界里得到愉悦和满足。

  教学片断二
  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的月亮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河水滔滔,不舍昼夜,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无孔不入地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长河的最深处,消融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望月》的第二部分,是“我”和小外甥的月下吟诗。月亮呀,千百年来,你一直这样深情地望着我们,又有多少人们也这样深情地望着你,想着你,读着你。
  如何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传统,走进经典,感受月下吟诗的清幽与美好,寻求自身在文化熏陶中心灵的顿悟,体验沉浸于传统文化的心灵愉悦,从而培养更为宽阔敦厚的文化心灵?把学生带入吟诗的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处在这样的情景中,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涌动起浓浓的诗情的。月下对诗也就成了有趣又有韵的雅事。

  教学片断
  师:凝望着天上的月亮,每个人都会沉思,都会陶醉,都会在心中涌动起浓浓的诗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月亮一直被反复地吟诵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生齐诵)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