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百花园六》教学参考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语文百花园六”共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
  一、温故知新
  1. 理解与运用
  这里有两项内容:一是理解句子是怎样变得具体的,二是学习把句子写得具体些。
  ●天空中挂着圆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 拓展与交流
  教材采用宁宁和丫丫对话的方式,谈出了本组一些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少年闰土》开篇对人物形象和所处环境的生动描写,《凡卡》记叙写信时的情况和在信中讲述人物的遭遇穿插安排,《孔明借箭》开始不多写主要情节以留下悬念……实际上是提示学生:在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体会时,可注意对这些经典作品写作艺术上的赏析。这既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 阅读平台
  这一阅读材料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有改动。文中描绘了乡绅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生动地刻画出他那吝啬成性的形象,是对那些与封建官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乡绅阶层丑态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4. 积少成多
  选编了一组鲁迅名言,旨在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二、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紧密配合了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要求围绕“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这个话题,参加名著赏析会。这是高段系列名篇赏析中的第二次口语交际活动,由上次的赏析人物描写到这次的赏析情节记叙,侧重点不同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和参与互动评价的能力。
  三、习作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次写一篇读后感的要求是:恰当写出所读内容,重点写出真实感受。课文还编排了“指南针”进行了“学写读后感”的说明和提示。

  【教学目标】
   1.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赏析经典作品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借助注释学习《儒林外史》中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4.积累鲁迅名言,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5.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6.学习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交流、赏析习作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建议】
  一、温故知新
  1. 理解与运用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一边读句、一边比较,想想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从而找出第二个句子增加的部分:“深蓝的”“一轮金黄的”等形容词及数量词;再说说第二句好在哪儿,即这样写把由天空和圆月组成的画面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了。
  为强化对怎样把句子变得具体的感知与领悟,可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读读比比。例如:
  ●沙地上种着西瓜。
  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运用在句子中增加表示“什么样的”“有多少(数量)”“怎样地”“什么地方”等意思的词语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山坡上种着果树。
  例:高高的山坡上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
  ●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
  例:一架飞机缓缓地降落在宽阔而平坦的停机坪上。
  2. 拓展与交流
  教学时,可先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再分小组交流各自对本组某篇文章某种写法的学习收获,最后在班上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都参与评价,以提高大家的认识。
  3. 阅读平台
  教学时,应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去阅读,并带着文后的问题边读边想。教师不必做过多的提示或讲解。学生读后,可安排少许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成为文学描写的典型例子,表现了作家高超的写作本领。
  4. 积少成多
  这一组名言可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想一想每句话的含义,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二、口语交际
  教材在简明地引出了话题内容之后,具体地提示了“活动建议”和“活动评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供老师们在实施教学中参考,这里不再重述。
  三、习作
  教学时,要抓好以下环节:
  1.明确习作的内容
  先让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那段导语,知道这次习作是写“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感受与思考”。
  2.参与“平台”的讨论
  按“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先个体认真思考,再到小组上交流,后参加全班讨论。
  3.阅读教材的例文
  认真阅读《做事要有主心骨》一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是写读到的内容(画上圆括号),哪些地方是写读后的感想(画上方括号),注意:在这两部分中,哪部分是小作者重点写的?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地表达出了小作者读《爷爷吃鸡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画上波浪线)
  4.把握写读书笔记的要求
  对这次的心得式读书笔记,怎样才能写好呢?可让学生仔细默读“指南针”的提示:《学写读后感》,并注意文字后的图画中三个孩子说的话,再完成下面的练习。
  判断下列读后感的写法哪种正确,在括号里画“√”。
  (1)有“读”无“感”()(2)有“感”无“读”()
  (3)“读”多“感”少()(4)“感”重于“读”()
  5.进行试写和修改
  根据自己选定的内容动笔习作,并拟出题目。写完后可征求同学、老师意见,看是否做到了由读而感、感受真切、重点突出,再自行修改。
  四、教学时间
  “语文百花园六”可安排3—4课时。

  教学资料
  1.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的灵魂扭曲。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儒林外史》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两个被科举制度塑捏得既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的故事侧重于这个人物发科前后的命运;范进的故事除描叙本人的遭遇外,更着力于描写围绕在他周围的人物的色相。作者在更大的范围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各色人物的毒害。小说不是一味愤世嫉俗,而是与尖刻的讽刺相辅,他用酣畅饱满的抒情诗的笔调,歌颂了许多正直仁善的人物,倾注了对他们的深挚的爱。